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青少年初信成長教材:目錄



青少年初信成長教材:教材使用指引

台神  王道仁

第四章
教材的使用指引
教材的使用不用很死板,可按個別初信者需要及反應自由調整。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1.      關係與榜樣
駱玫玲指出青少年重視關係,必須有長期委身的青少年輔導才能對青少年發揮影響力[1]實際經驗中也常發現和青少年關係好的時候再怎麼無聊青少年也願意聽,關係不好時再怎麼說也沒有用。且青少年不喜歡權威和命令,因此帶領者一定要用愛和青少年建立朋友關係。另一方面帶領者也要注意言行一致,因青少年需要榜樣,且對表裡不一很敏感。相對來說,若有認真地準備,青少年也一定感受得出來。
2.      人數的考量
由於必須建立深度的關係,使用本教材人數不宜過多。若要一起上課的人很多,可考慮分小組進行,每組6-10人。
3.      詩歌的運用
詩歌可以嘗試給初信者來帶,或一首由帶領者帶,一首由初信者帶。若會唱的人較少或沒有伴奏的人時,可以用youtubemp3CD來播放。詩歌在教材中是放在每次課程的一開始,可考慮針對當次主題,亦可另外複習上次學習的詩歌,並對上次主題進行複習。另外可考慮在主題聖經信息結尾加上一首詩歌來作為結論,並加上呼召及禱告。若是大家對歌都不熟,可以重複選擇同一首歌,讓大家慢慢熟悉。若是找不到適合的現代台語詩歌,亦可嘗試將華語詩歌翻譯成台語。
4.      活動的取捨
若是年紀較大的青年,例如較大的大專生、研究生或社青要使用本教材,可以略過部份活動,直接進入經文與討論。
5.      主題經文的帶領
每個人對讀主題經文是否會有感動收穫,和每個人自己面對聖經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主題經文的部分,帶領者要幫助大家先預備心,鼓勵大家用謙卑領受上帝話語的心來閱讀。帶領主題經文分享的時候,可以鼓勵大家提出問題或分享。若是討論方向漸漸偏離原來的重點時,帶領者可視情況繼續說明討論,或帶回原來主題,例如說「此問題非常好,不過有點偏離主題,因此建議待會私下討論」。
6.      思考問題與討論
帶領思考問題與討論時,高中以上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要討論哪些問題,國中生則可考慮對題目另外設計選擇題來進行。有些問題與討論其實在活動說明或主題經文就可以分享,進行到思考問題與討論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跳過,也可考慮再次強調。
實際在帶的時候,亦可將活動融入問題於討論,例如問題和相關經文可打亂列出,讓青少年以連連看方式來結合。亦可用將問題和相關經文分別作成卡片,將經文卡分給青少年,抽問題出來的時候由青少年用手中經文卡來回答。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青少年初信成長教材:教材設計與特色

台神  王道仁
第三章   
教材的設計與特色
第一節 教材設計理念
目前這套教材設計上是分成兩階段共29課,若一週上一課約半年可以上完。每階段的課程主題先以信仰生活開始將最基本的因信稱義、罪得赦免、禱告、讀經、聚會、愛的實踐先上完。接著進入教義的部份,釐清三一上帝、信經、聖禮的一些觀念。接著再回到信仰生活的部分,處理家庭敬祖、金錢奉獻等常見議題,然後在接近結尾的地方進一步鼓勵初信者傳福音、社會關懷和參與事奉。事奉前一課則插入自我形像的課程,幫助初信者了解他們在上帝的眼中的價值並樂意參與事奉。最後一課也鼓勵初信者委身給上帝,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不斷成長。第一階段課程的內容比較基本,第二階段則漸漸將其他部份補齊,以免有人因各種原因只上完第一階段。以下為教材設計理念:
1.      重視信仰生活、讀經禱告
基督教教育學者李察認為基督教教育關注的是信仰生命,而非只有信仰知識。[1]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因此本教材內容是以信仰生活優先,才輔以教義。因若有好的信仰生活,教義的學習一定會慢慢進步。但若無好的信仰生活,卻可能中斷學習。基督化國家較不用擔心缺乏信仰生活的問題,但台灣的文化卻離信仰生活很遠,因此迫切需要教導。
信仰生活的培養,最基本就是讀經與禱告,因此教材從基督徒的新身份得救確據及罪得赦免開始之後,接著教導禱告與讀聖經,幫助初信者建立靈修生活。每次的上課中都會安排讀聖經,透過帶領者的示範來帶領初信者學習讀聖經,並有金句背誦。也期待用每次上課的彼此代禱來幫助他們體驗禱告的力量,並幫助他們建立禱告生活。
教材當中也特別注重基督徒生活實際會面對的問題,例如罪得赦免、金錢等。台灣的第一代初信者常常很困擾家庭與祭祖問題,青少年更是會有這個問題,因此特別用一次來討論。
每一次課程也會設計作業,藉由實際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的,來塑造青少年的信仰生活,下次上課時也會有作業的分享與討論。
2.      注重聖經根據
聖經是教材的最重要基礎,因此除了每次上課都會有主題經文之外,思考問題與討論也會逐點引用聖經,並且會注意所引用聖經的上下文是否符合所討論的重點。
3.      開放討論分享
基督教教育學者Groome提出的教育方法強調對話而非權威灌輸,[2]強生也指出青少年渴望獨立思考,不喜歡權威的答案。[3]我認為針對初信者的教導,由於初信者才剛要認識這個信仰,因此仍必須有清楚要傳達給初信者的教學內容,並非完全交給初信者思考與主導。但傳達的方式仍可採用開放、尊重、對話的方式,幫助青少年能吸收。
因此本教材提供許多討論與分享的機會,包括作業的分享、主題經文的討論、思考問題的討論、最後的彼此分享等,期待能塑造開放、尊重的分享環境,鼓勵青少年發表自己的意見,幫助青少年和帶領者建立關係,帶領者也可以從中了解青少年學習的情形。
討論的實際情形是否達到開放與尊重,也受到帶領者的影響,因此教材使用指引將針對此部分加以說明。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青少年初信成長教材:前言、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概論

台神  王道仁

第一章
前言
成為一個基督徒以後,很重要就是要不斷成長。不但對上帝的認識也就是教義要成長,也需要在如何過基督徒生活上成長。因此每一個基督徒在初信之時,最好有人能陪伴一段時間,幫助他能建立基督徒生活,以致最終也能成為幫助別人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初信成長訓練教材並不多,[1]目前大部分由各教會牧自行訓練。部份教會牧者會要求預備受洗者參加慕道班或受洗班,但時間多半非常短,有的甚至只有一次小會談道。比較有規模的教會則可能有為期三個月至半年的慕道班或初信造就班,各自使用自己的訓練教材。也有些教會採用外教派的訓練教材,但也常感覺有些地方不符合教會的需要。
初信的基督徒常常很火熱地想追求上帝,但若缺乏帶領及訓練,可能就會慢慢冷淡下來,或誤入歧途。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現行的狀況而言,許多信徒受洗後並沒有穩定的讀經、禱告生活,對教會的事奉和參與也有限,部分原因就在於初信成長訓練師資、課程及教材的不足。
青少年的部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及青少年似乎一直都在流失,不僅是缺少新信徒,就連教會長大的青少年也缺乏良好訓練。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外教派都有專為青少年準備的教材,但初信成長的訓練教材卻很少
一位青少年基督徒的成長並非一定要依賴教材,即使有好的教材也不見得一定會帶來生命的成長。但對於有心陪伴青少年基督徒成長的人來說,教材的缺乏確實造成一些困難。因此想藉本篇論文撰寫一套適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的教材,可以給初信的青少年使用,或是給教會長大卻不了解信仰的青少年使用。
神學著重對上帝、世界、人、信仰的批判性反思,[2]以確保信仰走在合上帝心意的路上。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神學不能脫離實踐,神學正是為了信仰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而存在,這也正是改革宗神學的特色。[3]而初信成長的教育正是將神學整理並化為實踐的最好方式之一,因為這必須要將神學消化吸收,並用青少年可以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因此本篇論文在理論與實務兩個層面當中,較為注重實務教材的部分。
以下會先定義青少年及其需要,接著定義初信成長訓練,然後探討初信成長訓練的聖經根據及簡史,並檢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的現況。再來會介紹這套教材所希望達成的特色,列出教材大綱,並提出使用指引最後一部份則是實際教材及結論。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核能電廠真的減碳嗎?

王道仁

許多人將核能電廠視為不可避免的惡,因為認為核能電廠可以減碳,為了控制溫室效應,必須選擇核能電廠。不過核能電廠真的能減碳嗎?這有經過證實嗎?這一直是我的疑問。

若以核能發電和火力發電營運期間的產碳量來看,當然我們很容易認為核能發電確實達到減碳的效果。但問題沒有這麼單純:鈾礦在發電前必須鍊過,核能電廠興建和除役也必須產碳,核廢料貯存和監測也必須產碳,因此只比較營運期間的產碳量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雖然過核廢料幾萬年的貯存和監測的產碳量沒有確切的數據,核災發生的產碳量也無法預期,但仍然必須大略地去估計不發生核災下整個核能電廠的產碳量。以這個核能發電的完整生命週期產碳量和火力發電的生命週期產碳量相比較,才能確定核能發電是否達到減碳效果。

目前我查不到中文文章認真地估計核能電廠的產碳量,而van Leeuwen及Philip Smith的文章Can nuclear power provide energy for the future; would it solve the CO2-emission problem?則有確實地計算核能發電生命週期的產碳量。這篇文章指出只有高密度鈾礦才能達到減碳效果,低密度鈾礦由於精煉需要產生許多碳,因此甚至比火力發電更加會產碳。(這裡面假定核災不會發生、核廢料貯存也不會發生問題,因此應該也是低估核能電廠的產碳量)。但由於鈾礦本身也是化石、是有限的,且地球高密度鈾礦的存量,若是供全球用電使用,甚至維持不了三年,因此文章認為用核能來減碳是不可行的。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鄭重推薦:和合本修訂版網路版

經過多年的努力,聖經公會終於出了和合本修訂版。這個版本經過聖經公會嚴謹的修訂,可說是眾所期待。出來以後就銷售一空,許多地方都買不到。不過我後來發現,香港聖經公會有將此版本放在網路上,可以查詢或引用。真是太令人開心囉!

和合本修訂版簡介  http://rcuv.hkbs.org.hk/bible_intro.php
和合本修訂版閱讀及查詢  http://rcuv.hkbs.org.hk/bible_search.php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長老教會教制的反省─團契與小組的省思

台神  王道仁

壹、       前言

改革宗也很重視教制,因為教制可能促進或妨礙信仰。[1]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長久的發展下,產生了悠久的傳統和教制。但另一方面,改革宗認為:和福音、上帝的話相比,教制並非教會最重要的核心。[2]且改革宗傳統並不希望傳統僵化或死亡,[3]反而希望站在過去傳統的根基上,不斷思考和自我改革。[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制,以超越單一教會的層次來看,是採用總會、中會、小會三級制;[10]以單一教會的層次來看,成員分為牧者(牧師、傳道)、長老、執事、會員四種;[11]以教會肢體的層次來看,主要是以團契為主,[12]但近年來也有教會採用小組體制。
台灣的社會不斷變遷,教會現況也不斷改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制是否需要改變呢?現在的教制是否合乎現在的需求和實況?哪些過去教制的優點應該努力保留?哪些過去教制的缺點應該改進?以下針對團契與小組的部分進行探討。

貳、       從改革宗神學看團契與小組

教會肢體的教制在改革宗神學中常被忽略,過去大部分教制研討仍然停留在超越單一教會或單一教會的層次,相關討論非常缺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盛行的團契組織,主要目的在於培育信徒[13]及互相支持關懷與交誼。[14]團契的運作在每間教會有極大的差異,但根據教會法規所建議的章程,是以選舉出的同工會或委員會為團契運作核心。[15]
另一方面小組教會的體制常常是主任牧師由上而下的領導,[16]在小組體制透過家庭小組、細胞小組、GLNG12、雙翼進入一些長老教會以後,常常引起疑問:小組體制是否符合改革宗精神?而長老教會是長老制,小組體制是否符合長老制精神?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形像運用與偶像崇拜:Reformed Reader摘要與心得

改革宗神學Reformed Reader摘要與心得:偶像崇拜
台神  王道仁
壹、摘要
書籍:William Stacy Johnson and John H. Leith eds. Reformed Reader: A Sourcebook in Christian Theology. 2 vols. Louisville,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3.
章節:”Idolatry,” in “The Doctrine of God,” pages 57-62 in Vol. 1 of Reformed Reader.
一、加爾文
1.      編者導論摘要:加爾文強調只有上帝自己才能適當地彰顯自己,包含透過大自然以及透過上帝的話和上帝的靈。而人的天性卻容易用自己的方式去想像上帝,導致偶像崇拜。
2.      原始文獻《基督教要義》摘要:
(1)    只有上帝能適當地彰顯自己:聖經特別提出真神和偶像的對比,強調人不可能自己想像上帝,只有上帝才能適當地彰顯自己。雖然有時上帝會用特別的象徵來彰顯祂的榮耀,但這些象徵是為了當時教導的需要,更同時讓人知道祂的本質是不可測的。正如雲、煙、火焰,一方面表現屬天的榮耀,另一方面也勒住人不要太過想看穿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