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青少年初信成長教材:前言、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概論

台神  王道仁

第一章
前言
成為一個基督徒以後,很重要就是要不斷成長。不但對上帝的認識也就是教義要成長,也需要在如何過基督徒生活上成長。因此每一個基督徒在初信之時,最好有人能陪伴一段時間,幫助他能建立基督徒生活,以致最終也能成為幫助別人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初信成長訓練教材並不多,[1]目前大部分由各教會牧自行訓練。部份教會牧者會要求預備受洗者參加慕道班或受洗班,但時間多半非常短,有的甚至只有一次小會談道。比較有規模的教會則可能有為期三個月至半年的慕道班或初信造就班,各自使用自己的訓練教材。也有些教會採用外教派的訓練教材,但也常感覺有些地方不符合教會的需要。
初信的基督徒常常很火熱地想追求上帝,但若缺乏帶領及訓練,可能就會慢慢冷淡下來,或誤入歧途。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現行的狀況而言,許多信徒受洗後並沒有穩定的讀經、禱告生活,對教會的事奉和參與也有限,部分原因就在於初信成長訓練師資、課程及教材的不足。
青少年的部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及青少年似乎一直都在流失,不僅是缺少新信徒,就連教會長大的青少年也缺乏良好訓練。目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外教派都有專為青少年準備的教材,但初信成長的訓練教材卻很少
一位青少年基督徒的成長並非一定要依賴教材,即使有好的教材也不見得一定會帶來生命的成長。但對於有心陪伴青少年基督徒成長的人來說,教材的缺乏確實造成一些困難。因此想藉本篇論文撰寫一套適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的教材,可以給初信的青少年使用,或是給教會長大卻不了解信仰的青少年使用。
神學著重對上帝、世界、人、信仰的批判性反思,[2]以確保信仰走在合上帝心意的路上。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神學不能脫離實踐,神學正是為了信仰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而存在,這也正是改革宗神學的特色。[3]而初信成長的教育正是將神學整理並化為實踐的最好方式之一,因為這必須要將神學消化吸收,並用青少年可以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因此本篇論文在理論與實務兩個層面當中,較為注重實務教材的部分。
以下會先定義青少年及其需要,接著定義初信成長訓練,然後探討初信成長訓練的聖經根據及簡史,並檢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的現況。再來會介紹這套教材所希望達成的特色,列出教材大綱,並提出使用指引最後一部份則是實際教材及結論。


青少年初信成長訓練概論
第一節 青少年的定義及需要
從醫學角度來看,吳唯雅等認為青少年定義可到1121歲,[4]在這裡我則期待這份教材能配合大畢業年紀定義為11-22歲。在理論層面的討論上,由於學者設想的青少年族群多半是在13-18歲,因此如此寬的年齡定義會有一些爭議。實務上若各年齡層都已有合適的初信成長訓練教材,自然可以為較窄年齡層特別設計教材。但由於各年齡層教材都很缺乏,因此在此希望採取較寬鬆的年齡定義,讓教材經過些許變動就能應用在較廣年齡層的人。當然國小五年級和大專生的發展、思考能力、分享能力等都不一樣,因此實際使用教材時必須根據學生的情形做調整。
青少年是邁向成人的一個重要階段,有獨特關注的議題。Erikson提出青少年期的發展議題為自我認同。[5]劉玉玲則認為青少年階段還須面對性生理及心理發展、[6]道德發展、[7]情緒發展與管理、[8]友誼發展、[9]家庭關係、[10]校園及課業[11]等等重要課題。另外青少年的中輟、[12]犯罪、[13]物質濫用[14]及自殺[15]的防範,以及網路時代的來臨,[16]是青少年教育需要重視的。駱玫玲則指出按照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青少年較重人際和諧、社會秩序及權威,因此青少年輔導對青少年道德發展有深入的影響力。[17]
另外吳唯雅等則整理青少年階段「心理社會發展的任務包括1.自家庭中獨立和自我認同之形成,2.性別認同和發展親密關係,及3.認知和方向感增加,以及未來志業之選擇。」[18]青少年亦有冒險行為例如「1.性行為2.物質濫用(菸、酒、藥物、[19]檳榔等)3.騎摩托車或開車」,[20]而壓力來源則多來自「學校生活、課業、家庭、人際關係、身心發展、生涯發展及異性交友」。[21]
青少年也面對獨特的信仰發展議題,Aleshire指出基督徒家庭的青少年必須再確認自己的信仰,[22]駱玫玲也引用Dean等人的看法指出由於青少年思考能力逐漸成長,常會提出問題挑戰聖經並探索信仰。[23]駱玫玲更引用Fowler的信仰發展理論,進一步指出青少年「喜歡自己做決定,開始對傳統信仰習慣產生質疑,是信仰轉變的重要階段。」[24]實際調查中也發現青少年階段是信主的黃金時期。[25]綜合來講,不管是基督徒家庭或非基督徒家庭的青少年,都常在這個階段對自己的信仰作出反思和選擇。
除了以上所提之外,我認為還必須青少年進行族群文化認同、母語及政治議題教育。在台灣目前族群撕裂及藍綠對立的情形下,認識並追尋自己的族群文化及母語、認識並尊重別的族群文化、學習對政治議題進行深度反省,更顯得重要。但是這類議題也較為敏感,因此最重要是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聲音,透過不斷對話來成長。不能因為族群或政治觀點不同而阻礙人認識上帝,因此必須包容不同族群和政治觀點。並且更應信仰觀點,對自己的族群和政治觀點進行反省。此部分的課程放在第二階段,限於時間並未完成。
這份課程期待特別針對青少年的特殊需要設計相關初信課程。
第二節 初信成長訓練的定義
從一位福音朋友一直到一位成熟的基督徒,我認為主要可分成四階段:
1.      福音朋友:未信的朋友,到決定相信基督前。
2.      初信者:相信基督以後,到可以獨立以前。
3.      穩定基督徒:可以獨立以後,到可以陪伴別人成長前。
4.      成熟基督徒:可以陪伴別人成長直到成為成熟基督徒。
這當中,立指的是萬一陪伴帶領的人因故不能繼續,他也能自己繼續基督徒生活。另外福音朋友只要相信就定義為初信者,因此受洗多半是發生在初信者的階段。這些定義有其漏洞,因基督徒的生命有高低起伏,並不一定能符合這個歷程,且成熟基督徒的各層面成長速度不一定一致。不過如此區分主要是為了方便討論,並強調基督徒成長的方向及功能在於能獨立成長及陪伴別人成長[26]
因此初信成長訓練並不是給還未相信的福音朋友,福音朋友需要的課程是解惑、說明基督信仰的課程。初信成長訓練的目的就是希望初信者能獨立,並準備銜接穩定基督徒的訓練。

第三節 初信成長訓練的聖經根據
聖經關於基督徒的成長有很多段聖經,希伯來書就提到初信成長的必要性和應包含的內容:「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上帝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上帝、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上帝若許我們,我們必如此行。」這裡可以看到希伯來書認為基督徒應該從吃奶進步到吃乾糧,意即熟練義的道(lo,gou dikaiosu,nhj),能分辨好壞。而基督道理的開端包括懊悔死行(nekrw/n e;rgwn)、信靠上帝、洗禮及按手之禮、死人復活、永遠審判等。
以弗所書則提到初信成長的功用,可以幫助基督徒避免偏差:「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1-16)經文當中也指出教會肢體應該各盡其職來幫助基督徒一起成長,因此成長絕非個人的事情,也並非只有牧者的事,而是所有人互相幫助並一起成長。
以弗所書中也提到基督徒的全副軍裝:「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盾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道;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3-18)這段經文中基督徒的全副軍裝,雖然並非特別要給初信者,但也可提供初信成長訓練內容的參考,包括真理、義(dikaiosu,nh|[27]、傳福音、信心、救恩、聖靈、上帝的話、禱告。
另外林前3:5-11提醒我們:「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你們是上帝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我照上帝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進行初信成長訓練時,最重要就是知道並不是靠自己能使人成長,只有上帝能使人成長,只有基督才是我們的根基。

第四節 初信成長訓練的簡史
初信成長訓練的歷史發展,可以深入探討的很多。但由於本論文較重實務教材的撰寫,因此僅在此作簡單介紹。
歷史上,早期教會就有受洗前的訓練(catechesis),用意非常類似這裡所提的初信成長訓練。例如奧古斯丁就教導完整的拯救歷史,並將目標設定在使信經由盼望達到愛,對象甚至包括已經洗禮的人。中世紀時給個人的初信成長訓練較少,但當整個民族一起信主時,會有團體的初信成長訓練。內容包括信經、主禱文及十誡,方式則以背誦教義為主。宗教改革以後,路德開始使用要理問答來進行初信成長訓練,並在教義外加上經文及解釋,不過仍然是以背誦為主要方式。[28]路德的教理問答次序是律法、信經、禱文、聖禮,顯出路德對律法的看法:律法是為了顯出罪。改革宗韋敏斯德小要理問答內容則包括律法、聖禮、主禱文,而以上帝、上帝的旨意、約來取代信經。[29]十六世紀開始初信成長訓練除了背誦以外,開始比較注重理解和應用在生活。之後各宗派初信成長訓練很多元,東正教的內容包括信經、禱告、禁食、施捨、美德及罪,也有其他教會以帶領人做出信仰抉擇為目標。近代則漸漸看重進行初信成長訓練的人,在關係中幫助初信者並提供榜樣,另外第三世界的初信成長訓練也開始注意處境化。[30]

第五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初信成長訓練教材回顧
1.      《新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有出版一套初信成長訓練教材:《新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內容包括教義、認識聖經、教會、長老教會起源及精神、長老教會台灣宣教史、長老教會體制及信仰告白、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基督徒生活、教會年曆。[31]這套教材的優點是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體制、立場有清楚詳盡的介紹,並特別著重聖經。不過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培養例如禱告,編排上放在比較後面,內容也較少,有些可惜。在傳福音方面,主要著重宣教史和活出生活見證,[32]若能增加生命經驗及福音的分享會更為完整。
2.      《基督教要理問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黃伯和、陳南州牧師也有撰寫一套初信成長訓練教材:《基督教要理問答》。這套教材是採用傳統要理問答的形式,其優點在於它納入本土觀點,內容也相當完整,並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為架構。[33]例如它先從宗教談起,再進入基督信仰,和韋敏斯德大小要理問答、海德堡要理問答不同。[34]這符合台灣基督徒為少數的處境,適合福音朋友開始閱讀。其缺點則是較著重教義,使得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篇幅較少。即使是論及信仰生活的章節,也較缺乏具體的建議。例如關於祈禱,就只有提到一些原則,缺少如何培養祈禱生活的具體建議。[35]另外對於傳福音領人信主只有在教會的其中一個問答有提到,[36]與聖經對領人信主的重視相較之下,似乎過於忽略。另外這本的教材僅採用問題與標準答案的方式,運用在課程中若無適當方式,可能會缺乏彼此的關懷和分享,也缺乏如何幫助初信者實際在生活運用所學到的。
3.      基督徒手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近年在總會教育中心的努力之下,預計出版一套基督徒手冊,包括1.基要真理、2.要理問答、3.教會禮儀、4.教會年曆、5.舊約導論、6.新約導論、7.教會生活、8.長執訓練、9.領人歸主、10.靈修生活。目前陸續出版中,已出的包括1.基要真理、2.要理問答及7.教會生活。這套手冊的優點是有包含基督徒生活的面向,在《基要真理》有提到罪得赦免的部份,[37]《要理問答》有比較詳盡的禱告及主禱文解說,[38]《教會生活》裡面有包含讀經、禱告、禮拜、奉獻、傳福音、團契與服事、建立家庭、家庭倫理、生活、工作等等。[39]這三本也都有引用聖經來撰寫,《基要真理》及《要理問答》有預備相關的聖詩,而《教會生活》則有如何使用手冊帶領細胞小組的詳細指引及基督徒婚喪喜慶的一些表格及須知等。[40]缺點則是這套手冊作者並非同一位,互相有許多重複的地方。《基要真理》和《要理問答》比較著重教導正確答案,缺乏引導分享的題目,不過這部份《教會生活》有比較改善。
4.      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信仰探祕系列
以上三套教材原先設計是供成人使用,課程對青少年來說可能較為枯燥,並且未能針對青少年的特殊需求。好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最近也有出一套「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當中陸續在出的信仰探祕系列可說是最適合用來做初信成長訓練的教材,已出的四本內容包括耶穌、[41]禱告、[42]聖經、[43]聖靈[44]各四課,每節課程包括破冰活動、查經、生活分享、實際操作。這套教材強調教師非主導者,而是引導者。教師要和學生互動與討論,容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45]教材的設計上特別著重基督徒生活的養成,因此用四課講禱告,四課講聖經,每一課的實際操作則是回家這一週要進行的作業。破冰活動和主題相關,除了讓青少年能產生興趣,更能帶入主題。每週的查經則讓青少年慢慢接觸聖經,教師本並附有聖經的解釋。這一套教材可說設計得很好,唯一可惜的地方是上課的週數很多,而一直16上完仍可能重要主題沒有處理到,例如洗禮、聖餐等。另外這套教材被歸類在生命教育,也可能讓沒有接觸生命教育的人不知道有這套教材,殊為可惜。
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說,青少年的初信成長訓練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期待有更多人投入教材寫作和實際的訓練,幫助這一代的青少年基督徒,以下的教材也期待能貢獻一份心力。

下一段落:教材設計與特色


[1] 最相關的是使徒出版社還在陸續出版的一套10本基督徒手冊,見參考書目。另外還有以前出的黃伯和、陳南州,《基督教要理問答》(台南:人光,1995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新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台北:人光,1995青少年的部分,使徒也有陸續出版一套青少年生命教育教材,當中的信仰探祕系列也可以算是一套初信成長教材,見參考書目。
[2] John H. Le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a Way of Being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Atlanta: John Knox, 1977), 88.
[3] Le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106-108.
[4] 吳唯雅、李孟智,〈青少年健康照護〉,《家庭醫學》,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編(台北:家庭醫學會,2006),243
[5] Erik H.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ith new chapters by Joan M. Eriks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 72-73.
[6]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200548-112
[7] 劉玉玲整理皮亞傑(Piaget)、柯爾柏格(Kohlberg)等人的看法。見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47-156
[8]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80-189
[9]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44-251
[10]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92-220
[11]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22-236
[12]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72-290
[13]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92-313
[14]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16-343
[15]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74-400
[16]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46-372
[17]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青少年事工的重塑》(台北:華神,200830-31
[18] 吳唯雅、李孟智,〈青少年健康照護〉,248
[19] 醫學上所指藥物濫用就是指毒品。
[20] 吳唯雅、李孟智,〈青少年健康照護〉,249
[21] 吳唯雅、李孟智,〈青少年健康照護〉,261
[22] Daniel O. Aleshire,《信仰的學習與成長信仰成長之關顧》(Faith care: ministering to all God’s people through the ages),林明珠譯(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1994),136-137
[23]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29
[24]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31Fowler主張青少年信仰發展是在約定成俗(synthetic-conventional)的第三信仰階段及個人反省(individuative-reflective)的第四信仰階段。Fowler認為第三階段信仰主要受重要他人影響,第四階段則開始反省並建構自己的信仰。我贊同青少年常常面對確認自己信仰的歷程,不過對Fowler認定的最高理想發展階段有所保留。Fowler認為最高理想是普世(universalizing)信仰階段,強調完全公義、慈愛、無私並接納普世群體,並認為不同宗教信仰亦可能達到此階段。Fowler仍接受基督信仰的獨一絕對性,但他的努力方向是企圖找到普世宗教信仰的共同發展方向,而非基督信仰成長發展的方向。因此他的信仰發展理論不全符合本論文的需要。見James W. Fowler, Stages of Fai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1), 172-173, 182-183, 199-211.
[25]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32-34
[26] 駱玫玲引用Doug FieldsPurpose-Driven Youth Ministry裡的看法,將靈命階段分為慕道、初信、門徒、核心、領袖五階段,也是可以參考的一種分法。見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62-68
[27] dikaiosu,nh|在以弗所書及保羅傳統中,可指上帝給人的義或上帝要基督徒展現的義。見弗4:245:19
[28] Klaus Wegenast, “Catechesis,”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1:360-361.
[29] P. F. Jensen,〈Catechism 信仰問答〉,《當代神學辭典》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1:185
[30] Klaus Wegenast, “Catechesis,”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1:360-362.
[3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新編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台北:人光,1995),v-vi
[3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新編焚而不燬》,73-84149160
[33] 黃伯和、陳南州,《基督教要理問答》,2
[34] 見趙中輝等譯,《歷代教會信條精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2002),159209335
[35] 黃伯和、陳南州,《基督教要理問答》,142-147
[36] 黃伯和、陳南州,《基督教要理問答》,110
[37] 羅順定,《基要真理》,基督徒手冊1(台北:使徒,2008),55-63
[38] Geneva Press and Gardner, Freda A.原著,《要理問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中心編譯,基督徒手冊2(台北:使徒,2008),79-102
[39] 李不易,《教會生活》,基督徒手冊7(台北:使徒,2009),6-112
[40] 李不易,《教會生活》,2-3182-199
[41] 王燦昇撰,《耶穌與我》,邱瓊苑總編,信仰探祕系列1,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7(台北:使徒,2004),VIII
[42] 王燦昇撰,《與上帝對話》,邱瓊苑總編,信仰探祕系列2,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8(台北:使徒,2004),VIII
[43] 王燦昇撰,《基督徒百科》,邱瓊苑總編,信仰探祕系列3,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9(台北:使徒,2004),VIII
[44] 王燦昇撰,《不凡之道》,連嫣嫣總編,信仰探祕系列4,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19(台北:使徒,2009),VIII
[45] 王燦昇撰,《不凡之道》,V-VII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