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從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十三章談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

王道仁

壹、 前言

「三位一體」此四字並沒有在聖經直接出現,卻為分辨正統異端的重大根據,因此令人想要深入探討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歷代討論三位一體的作者裡面,較為有名的為奧古斯丁、亞他那修、加帕多家三教父等。加爾文並不像他們那麼有名,但由於加爾文非常重視聖經及聖經根據,因此想從他寫的《基督教要義》中討論三位一體的部分,詳細分析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並進行討論。

貳、 加爾文對三位一體聖經根據的討論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十三章〈聖經教導我們從創世以來上帝有一個本質、三個位格〉1 當中,詳細討論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

對於上帝有不同位格,加爾文首先提出以下聖經根據:來1:3、約1:1。2

對於道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彼前1:10-11對照彼後1:21、創1、來1:2-3、箴8:22、約5:17、約1:1-3。3


對於道的永存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雅1:17、約17:5、約1:1。4

對於基督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舊約根據:詩45:6、賽9:6、耶23:5-6。5 另外還有耶和華顯現的經節,包括士6:11, 12, 20-22; 7:5, 9; 13:16-23、何12:5、創32:29-30、亞2:3, 9、賽25:9、瑪3:1,另可對照林前10:4。6

對於基督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新約根據:羅9:32-33對照賽8:14、羅14:10-11對照賽45:23、弗4:8對照詩68:18、約12:41對照賽6:1、來1:10對照詩102:25、來1:6對照詩97:7、約1:1、林後5:10、羅9:5、腓2:6-7對照提前1:17、約壹5:20、林前8:5-6對照申6:4、提前3:16、徒20:28、約20:28。7


對於基督的工作顯出他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約5:17-18、來1:3、太9:4對照賽43:25、太9:4及約2:25。8

對於基督的神蹟顯出他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太10:8、可3:15; 6:7、徒3:6、約5:36; 10:37; 14:11、約1:4、約14:1、羅10:11對照賽28:16、羅15:12對照賽11:10、約6:47、徒7:59及9:13-14對照珥2:32及箴18:10、西2:9、林前2:2對照耶9:24、羅1:7、林前1:3、林後1:2、加1:3。9

對於聖靈的工作顯出他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創1:2、賽48:16、林前2:10對照羅11:34、林前12:10對照出4:11、林前6:11、林前12:11、林前12:4。10

對於聖靈的神性,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林前3:16-17; 6:19、林後6:16, 19、徒5:3-4、徒28:25-26對照賽6:9、彼後1:21、賽63:10、太12:31、可3:29、路12:10。11

對於三位一體中的一,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弗4:5、太28:19、賽11:2、林前12:11。12

對於三位一體中的三,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亞13:7、約5:32; 8:16、約1:3、來11:3、約1:18、約17:5、約15:26; 14:26、約14:16。13

對於父子聖靈的分別,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羅8:9,11、彼後1:21對照彼前1:11。14

對於父子聖靈的關係,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約14:10。15

對於上帝這個稱呼所包含的三一,加爾文提出以下聖經根據:林後12:8-9、徒2:21對照珥2:32、約4:24。16

加爾文接著開始反駁一些錯誤的看法,當中另外提出的聖經根據包括:林前2:7、賽44:6、耶10:11、太19:17、提前1:17、羅16:27、羅3:4、腓2:10對照出20:3、創1:26。17

加爾文說明成了肉身的道小於父,和三位一體並無矛盾,聖經根據包括:約17:3、來2:7, 9、約16:7, 20:17、約14:28、林前15:24,28。18

參、 三位一體的聖經根據探討

一、 「三位一體」用語的適切性

「三位一體」等用語並非來自聖經,卻逐漸成為教會主流。奧古斯丁在討論這些用語的時候,指出用語的混淆:拉丁人說一個「存在」或「實體」(substantia)、三個「位格」(persona),希臘人說一個「存在」(ouvsi,a)、三個「實體」(u`po,stasij)。19 因此重點不是那些言詞,而是所傳達的涵義。對奧古斯丁來說,林後2:10有提到主的「位格」(persona),20 但那是因為拉丁文譯本中pro,swpon翻譯成persona。pro,swpon這個字可以翻譯為「face, person, surface, appearance」21 (臉面、存在、表面、外觀),當中「person」的涵義是「entire bodily presence」 (完整身體的存在)。對奧古斯丁而言,聖經並沒有反對上帝可以有三個persona,所以可以用這個用語。但奧古斯丁強調不能說三位上帝,因為違反「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申6:4 新標點和合本)22

加爾文則注意到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來1:3),並說明所謂三位一體的「體」並非這裡提到的「本體」(u`po,stasij)。因為若是等同,則耶穌就是上帝本質的像,但上帝的本質應該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會分出來一個像。加爾文說明三位一體的「位」才是這裡提到的本體(u`po,stasij),而來1:3是在描述子將父本體完全表達出來,正如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來1:3)。由此也可以知道父和子的本體(u`po,stasij)是有所不同的。23

由以上探討就可以發現,中文使用「三位一體」確實可能引起許多誤解,一方面「三位」會讓人以為和「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林前8:6)衝突;另一方面「一體」也有可能讓人誤解成是希伯來書的「本體」(來1:3)。但若能界定清楚,說明「位」是指「位格」,「體」是指「實體」,就能避免誤會。無論如何,中文「三位一體」的使用由來已久,若是能界定其涵義,不見得需要去更改。

奧古斯丁承認使用這些用語是受形勢所迫,為了反對異端,24 加爾文也認同這一點。加爾文進一步闡述,例如亞流雖然接受耶穌是上帝,卻認為子是受造且否認子和父「同質」。撒伯流則主張父、子、聖靈完全一樣,並無任何不同。這些用語能幫忙分辨出這些異端。25 加爾文可以接納不願接受這些用語的人,但也提醒這些人要小心不要落入異端,26 這一點上我十分贊同。

加爾文另一個看法是這些用語是為了清楚表達聖經的意思,27 在這一點上我同意他的見解。有了這些用語,確實較容易討論。

總結來說,我認為教會使用這些用語並無不當,這些用語只是整理歸納聖經,希望用很短的用詞將正確的信仰傳達出來。但若有人只願接受聖經不願接受用語,似乎也不用勉強,只是要小心是否偏向異端。另外遇到爭議,還是必須回到聖經討論。至於聖經講不清楚的部分,我認為也不用太勉強去解釋清楚,人理解上帝一定還是有一個限度。

二、 耶穌為上帝的聖經根據

(一) 耶穌基督被稱為上帝的聖經根據

耶穌基督直接被稱為上帝(qeo,j)算是很強的聖經根據,但耶穌說:「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著『我曾說你們是神』嗎?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上帝道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他自稱是上帝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僭妄的話』嗎?」(約10:34-36)在這段經節中你們是神的「神」也是qeo,j的這個字,但在此並非表示承受上帝道的人會變成獨一創造主上帝,而是耶穌運用修辭學,顯出他自稱上帝的兒子並無僭妄。因此在此「神」的涵義,其實就是耶穌所說「承受上帝道的人」。

因此「上帝」的涵義也可以很廣,可以是「God, God in Israelite/Christian monotheistic perspective, nontranscendent but worthy of special reverence or respect」28(上帝、以色列或基督教的獨一上帝、非超越但值得尊敬的對象),非超越的用法在聖經中較少見,大部分都是超越的用法。超越的用法中,若是非基督教的用法,在字義上仍可以有小上帝、小神等可能性。但基督教的用法,由於「論到吃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甚麼,也知道上帝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上帝。雖有稱為上帝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許多的上帝,許多的主;然而我們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林前8:4-6),因此基督教談論的上帝只有一位,並沒有許多上帝。這段經文也很有趣,就是提到許多的上帝、許多的主,是把上帝和主並列。接著說明基督教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卻又馬上提到並有一位主,且是創造主。若耶穌不是獨一主宰,這樣把他和獨一主宰並提,簡直是大不敬,但這裡明顯把耶穌歸在獨一主宰的那一邊。這段經文和申命記比較,就更清楚了:「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申6:4)雖然這兩段經文並不是同一位作者,但保羅必定對猶太傳統非常熟悉,因此還是可以一起討論。既然獨一的主上帝只有一位,基督教沒有許多上帝,因此耶穌若被稱為超越的上帝,就會歸屬獨一的造物主上帝,加爾文也用這兩段經文論證這一點。29

另外有一段經文也值得注意:「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虔誠的,將我們上帝的恩變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或作和我們)主耶穌基督。從前主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後來就把那些不信的滅絕了。這一切的事,你們雖然都知道,我卻仍要提醒你們。」(猶1:4-5)這段從和合本可以看出兩種翻譯,但Wallace提到1:4中to.n mo,non despo,thn kai. ku,rion h`mw/n符合Sharp’s Rule,因此偏向獨一的主宰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同一位。30 我認為從上下文來看,救百姓出埃及的主應該就是主耶穌基督,因此和應該是同一位,因此這段確實將耶穌基督稱為獨一的主宰,就算沒有也是和獨一主宰並提。

另外還有一段經文先在此討論:「認識你─獨一的真上帝,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亞他那修認為獨一在此是要排除假神,而非排除子。而若子只是受造物,他必定不敢將自己和父並列。31 奧古斯丁則認為雖然在此父被稱為獨一的真上帝,但這並不排除子和靈也是獨一的真上帝,而三位在一起也是獨一的真上帝。32 我認同亞他那修和奧古斯丁的看法,獨一在此可看作一個屬性,父子聖靈都有這個屬性。而且亞他那修主張的也值得注意,就是這段經文將獨一真神和耶穌並提。若是獨一那麼的重要,並提就顯得大不敬,除非耶穌也是歸屬獨一那一邊。對照林前8:4-6,就更可以發現耶穌的獨一性。

因此討論耶穌直接被稱為上帝的經文時,雖然還要按上下文去確認這個「上帝」是否為超越的獨一創造主上帝,但「上帝」用在非超越的用法很罕見,超越用法在基督教當中又是指獨一上帝,因此耶穌若被稱為上帝,多半就是指獨一上帝。

耶穌基督直接被稱為上帝的經文包括:

1.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1-3)奧古斯丁主張從這裡可以看出道不僅是上帝,更是和父同一實體的上帝,因為道參與萬物的創造。只要不是上帝的實體,就是受造物,而道既然不是受造物,就是獨一的創造者上帝。33 加爾文也有提到這段經文。34 Wainwright說明這裡qeo.j h=n o` lo,goj的qeo,j沒有冠詞,常有人主張其為形容的用法,意思是「divine」(神的、神性的)。但Wainwright指出qeo,j有冠詞或沒有冠詞通常沒有特別涵義,在約翰福音中,1:6, 12, 13, 18提到上帝都沒有使用冠詞。而若要表達「divine」,應該用qei/oj35 更適合。Wainwright認為1:1沒有冠詞的原因是因qeo,j在此是述語(predicate),若加上冠詞o` qeo.j h=n o` lo,goj意思就會變成「上帝是道」。作者為了要強調「上帝」將qeo.j提到前面,又要避免意思弄錯,就將冠詞拿掉。36 黃錫木認為按Colwell’s Rule述語名詞確實不用冠詞,但Colwell’s Rule亦有例外,因其本就是歸納出來的。黃錫木主張qeo.j也可以是用形容的用法,以此來翻譯就會變成「道是有神性的」,其實意思還是一樣。37 Wallace對於Colwell’s Rule及Colwell’s Construction有詳盡的討論,澄清一些誤解,並根據文法及上下文認為這裡qeo.j是表達性質。38 我認為這裡不管是形容用法、表達性質還是述語名詞,道是上帝。而上下文中提到的上帝,都是指創造主上帝,因此按上下文理解,很難解釋成別的意思,因此這段經文是非常好的支持。

2. 「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上帝將他表明出來。」(約1:18 自行改譯)Wainwright指出這段有經文鑑別問題,部分抄本抄作monogenh.j ui`o.j(獨生子),但較古老的抄本證據支持monogenh.j qeo.j(獨生上帝)。抄寫員將qeo.j(上帝)改寫成ui`o.j(兒子)較為合理,因這是配合同一節提到的父,但也有可能本來這兩個字都不存在,只有monogenh.j(獨生)。但作者用獨生上帝也可能是精心設計,因1:1已經提過道是qeo.j(上帝),1:14也提過monogenou/j(獨生),因此在1:18用monogenh.j qeo.j(獨生上帝)。39 黃錫木指出這段經文較容易被忽略,因為多數譯本將跟著拉丁武加大譯本翻成「獨生子」,但抄本證據支持「獨生上帝」才是原來的經文。40 聯合聖經公會第四版希臘文聖經給予monogenh.j qeo.j(獨生上帝)等級B的支持。41 我認為按照抄本內外證,monogenh.j qeo.j(獨生上帝)確實較可能為原來的經文。這段經文和上一段加在一起,是耶穌為創造主上帝很好的支持。

3. 多馬對復活的主說:「我的主!我的上帝!」(約20:28)加爾文也有提到這段經文。42 我認為若硬要質疑,或許有人會懷疑這是否只是類似「oh my God」、「我的天」的用語。但現在所流行驚訝的用語,當時不一定如此,且福音書沒有必要去記載純粹驚訝的用語。更何況接著約20:29記載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因此這一句被耶穌接納為多馬相信的宣告。Wainwright也指出這段經文接近約翰福音的結尾,和約1:1也有首尾呼應的效果。43 總結來說,這段經文的確實支持耶穌為主上帝。

4. 「我們也知道,上帝的兒子已經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裏面,就是在他兒子耶穌基督裏面。這是真神,也是永生。」(約壹5:20)奧古斯丁44 、加爾文45 都有引用這一段經文。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的ou-to,j(這)可指耶穌、真實的或整篇書信的內容,因此被指為真神的不一定是耶穌,這段經文的證據因此較弱。46

5. 「上帝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徒20:28),這段的經文鑑別上面有爭議,有的抄本是th.n evkklhsi,an tou/ qeou/(上帝的教會),有的抄本是th.n evkklhsi,an tou/ kuri,ou(主的教會)。Wainwright指出外證較支持th.n evkklhsi,an tou/ qeou/(上帝的教會),但內證爭議較多。47 聯合聖經公會希臘文聖經第四版修訂給予th.n evkklhsi,an tou/ qeou/(上帝的教會)等級C的支持。48 加爾文以此段經文為基督有神性的支持,49 但Wainwright認為即使採用上帝的教會,用此來描述基督的神性似乎很怪且容易被誤解。不過主觀去認定其很怪,證據不夠,因此我認為這段經文確實支持基督的神性,但在抄本方面有一點點爭議。

6.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3)這段經文可以解釋成耶穌是上帝,因此他在我們中間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Wainwright則指出這段也可以解釋成耶穌的名代表「上帝與我們同在」,因此沒辦法作為耶穌是上帝很好的支持。50

7. 「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上帝。」(羅9:5)加爾文有提到這段經文。51 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雖然可更動標點符號嘗試其他翻譯,但都不太合理,還是以原來的翻法最適合文法及上下文。Wainwright提到部分學者認為保羅在其他地方並沒有主張基督是上帝,因此在此也不太可能這樣主張,但Wainwright認為主觀推測保羅的思想和神學是有限度的,因保羅留下來的作品只是少數,且這段主張和上下文吻合。Wainwright認為保羅在敬拜中願意視基督為上帝,但在書信中則較有保留。但寫到這邊情緒可能激動起來,因此將敬拜用語寫入書信。52 我同意Wainwright的看法,這是保羅很清楚談到基督是上帝的地方。我們不能因為不相信保羅可以說基督是上帝,就把努力把經文解釋成別的。保羅在其他地方不寫那麼清楚,這也可能是他自己也還沒想清楚,因此寧可把基督說是主、是上帝的兒子。

8.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或作:在靈性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提前3:15-16)加爾文也有提到這段經文。53 Wainwright指出這段的問題在於經文鑑別上,因較早的抄本在顯示Qeo.j(上帝)的地方其實是}Oj(關係代名詞,他)。54 聯合聖經公會希臘文聖經第四版修訂給予}Oj(關係代名詞,他)等級A的支持。55 我認為按內外證來看,確實}Oj(關係代名詞,他)較有可能。但若連接上文來看,這個他也是指上帝。不過若這是當時流傳的一首讚美詩,則那個他可能是指主、基督或道。因此這段經文僅可作為部份支持。

9. 「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或譯:上帝─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多2:13)這段經文的兩種翻譯從和合本就可以看出來。Wainwright認為文法上由於tou/ mega,lou qeou/ kai. swth/roj h`mw/n VIhsou/ Cristou/當中swth/roj的前面沒有冠詞,因此上帝和我們救主是同一位的翻譯較正確。56 Wallace詳盡討論Sharp’s Rule及對它的誤解,結論認為文法上確實支持是指同一位。57 我認為文法上支持這兩位是同一位,且按上下文來看似乎翻成救主是上帝較為合理一點,因等候榮耀的顯現講基督再來比較合理,講父上帝就只能勉強說得過去。因此這段是耶穌神性不錯的支持。

10. 「論到子卻說: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來1:8) 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O qro,noj sou o` qeo.j eivj to.n aivw/na tou/ aivw/noj在文法上有三種可能翻譯:和合本是一種,另一種則是上帝是你的寶座到永永遠遠,最後一種是你的寶座是上帝到永永遠遠,主要是否算呼格。Wainwright認為第一種翻法才是最合適的,58 我的看法也一致,因為上下文來看,後兩者說不通,因此這段經文是基督神性很好的支持。加爾文並沒有提到這段經文,卻提到這段所引用的詩篇「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詩45:6-7)加爾文指出聖經中沒有任何單一受造物的寶座是永遠的,或被稱為上帝。雖然摩西對法老被稱為上帝(出7:1),但上下文清楚指出那是針對法老而已,因此加爾文認為這段是將基督視為上帝。59 這段詩篇按上下文可以特指彌賽亞,但也可能只是描述君王宮廷,而寶座直到永遠也可解釋為王權歷代的延續,如上帝也曾對大衛承諾所羅門的國位堅定直到永遠:「我卻要將他永遠堅立在我家裡和我國裡;他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代上17:14)因此就詩篇來說,「上帝」的涵義也有可能是非超越性的君王。不過若回頭看希伯來書的上下文,「上帝」很明顯不是只是非超越性的君王,因此就希伯來書而言,仍然支持基督的神性,但詩篇的支持就較有限。

11. 「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上帝和(有古卷沒有和字)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彼後1:1)這裡和合本一樣可以看出兩種翻譯,不過不是因為所謂的古卷或經文鑑別的問題。Wainwright一樣認為因為dikaiosu,nh| tou/ qeou/ h`mw/n kai. swth/roj VIhsou/ Cristou/的swth/roj沒有冠詞,因此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是同一位。60 Wallace說明這段經文也確實符合Sharp’s Rule,雖然有人質疑h`mw/n是否斷開這兩個名詞,但Wallace指出彼後1:11、2:20及3:18也有一樣的結構,且是指同一位,因此結論來說這段經文支持上帝就是救主耶穌基督。61 我認為此處上下文沒有明顯偏向哪一邊,但文法上稍支持上帝就是耶穌,因此這段經文對基督的神性算是還可以的支持。

12.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9:6-7)加爾文指出部分猶太人認為這節應該翻譯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稱他的名為和平的君」,但按上下文先知是在描述基督,在此若用一大堆頭銜來講上帝而不是基督,會有點突兀。62 我贊同加爾文的看法,就是這段經文確實是基督被稱為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猶太人想辦法翻成其他意思,也顯出這段經文只從猶太觀點解釋較為困難。因此這段經文算是基督神性不錯的支持。

13.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5-6)加爾文指出雖然摩西所築的壇稱為「耶和華我的高升63 」(出17:15 自行改譯),且以西結看到新耶路撒冷的名字為「耶和華的所在」(結48:35),但這些只是紀念或見證上帝同在而已。另外「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33: 16)同樣稱呼耶路撒冷這個名號,但基督被稱這個名號是耶路撒冷─上帝的教會也被稱為這個名號的源頭。64 我認為舊約許多地名帶有雅威的名字,例如雅威以勒(創22:14)、雅威沙龍(士6:24)等,因此這樣的稱呼未必是直接表示他是雅威,因此本段經文支持較弱。

14. 舊約中常提到雅威以天使或人的方式顯現,例如士6:11, 12, 20-22; 7:5, 9,加爾文認為這一定是耶和華上帝本身,也就是基督。因為例如士13:16中耶和華的使者叫瑪挪亞獻祭給耶和華,在士13:20正顯示他接受獻祭。而瑪挪亞也因此說「我們必要死,因為看見了上帝。」(士13:22)他太太也說「耶和華若要殺我們,必不從我們手裏收納燔祭和素祭」(士13:23)而耶和華的使者自己也說:「你何必問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士13:18)另外雅各遇到的天使,何西阿卻描述他「遇見耶和華。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在那裡曉諭我們以色列人;耶和華是他可記念的名。」(何12:5)創世記的記載則寫那人回答雅各:「何必問我的名?」(創32:29)雅各也說:「我面對面見了上帝」(創32:30)。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以色列人在曠野所跟隨的靈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撒迦利亞書中一位天使派另一位天使去傳話,前者被稱呼為萬軍之耶和華(亞2:3, 9)、以賽亞書中人們所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賽25:9)也是基督、瑪拉基書中「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瑪3:1),這位主是指基督,聖殿卻被稱呼為他的殿。65 舊約雅威的顯現在經文中常被同時稱呼為天使及雅威上帝,奧古斯丁解釋為上帝取受造物天使的形象來顯現。不過他卻認為除非上下文有明顯指出,否則無法確定顯現的是三一上帝中的哪一位或一起顯現。66 我認為舊約雅威的顯現,解釋可能很多種,因此這些經文作為基督神性的根據,仍有爭議。

15. Wainwright另外有討論約17:3、67 加2:20、68 西2:2、69 帖後1:12、70 提前1:17、71 雅1:1,72 但因為支持的價值較為有限,在此省略不討論。

耶穌基督在經文對照下被稱為上帝的經文包括:

1. 「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他們所以不能信,因為以賽亞又說:主叫他們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們眼睛看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以賽亞因為看見他的榮耀,就指著他說這話。」(約12:37-41)對照「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6:1-10)加爾文認為約翰福音中的「他」的榮耀是指基督,因此基督就是以賽亞所看到的耶和華。73 按約翰福音來看,最後說以賽亞指著「他」說這話,這個「他」應該是指耶穌沒有錯,但「他」的榮耀這個「他」,可能是指以賽亞預先看到耶穌的榮耀,也可能是指看到雅威上帝的榮耀。作者在引用以賽亞書的時候,確實有可能希望藉著引用這段經文,來說明耶穌的榮耀就是當時以賽亞看到的,但也有可能沒有這個涵義,因此這段經文的支持較弱。

2. 「如果上帝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8:9)這段按上下文,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是同一位,由此來看基督是被稱為上帝。但也有可能聖靈是因為又屬上帝、又屬基督,因此同時被稱為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因此這段經文只能稍微支持基督的神性。

3. 「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羅9:32-33)對照「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他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他必作為聖所,卻向以色列兩家作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為圈套和網羅。」(賽8:13-14)加爾文認為羅馬書提到的磐石就是基督,對照以賽亞書來看,等於就是耶和華。74 這段經文中以賽亞書並沒有說石頭是上帝所放置,因此保羅在這裡所要引用的,可能還包括「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賽28:16)這三段經文對照來看,以絆腳的石頭來說,基督確實被指為雅威上帝,但若以被信靠的房角石來看,就沒有。那當保羅在引用的時候,是否有要表達基督是雅威呢?這很難講,因此這段經文只能稍微支持基督的神性。

4. 「你這個人,為甚麼論斷弟兄呢?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基督75 的臺前。經上寫著:主說:我憑著我的永生起誓: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承認。」(羅14:10-11 自行改譯)對照「我指著自己起誓,我口所出的話是憑公義,並不反回: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憑我起誓。」(賽45:23),加爾文主張基督得到耶和華的榮耀,顯示基督就是那位上帝。76 但是較可靠的抄本是站在qeou/(上帝)的臺前而不是Cristou/(基督)的臺前,聯合聖經公會希臘文聖經第四版修訂給予qeou/(上帝)等級B的支持,77 因此這段經文較無法支持基督的神性。

5.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弗4:7-10)對照「你已經升上高天,擄掠仇敵;你在人間,就是在悖逆的人間,受了供獻,叫耶和華上帝可以與他們同住。」(詩68:18)加爾文指出詩篇當中被稱為耶和華上帝的,在以弗所書卻是基督,因此基督就是上帝。78 我認為解經必須分別注意各卷的上下文,在詩篇當中的「你」,按上下文來看確實是指耶和華上帝,而以弗所書中的「他」也確實是指基督,才會說先降在地上。而引用詩篇的以弗所書,是否一定是帶有這個意思引用,則仍須確認。我們也須注意,例如對照「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就激動大衛,使他吩咐人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撒下24:1)和「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代上21:1),我們絕不能說雅威等於撒但。撒母耳記下和歷代志上的差別,可能是觀點不同造成的,也可解釋為撒旦成了雅威的工具。以此來看,詩篇和以弗所書是否也可能只是如此?若要說耶穌是雅威上帝的代表,因此他代表上帝升上高天擄掠仇敵,似乎也說得通。但若作者讀者都知道詩篇所指的是耶和華上帝,那也可能有表達基督是雅威的涵義。總結來說,這段經文只能稍微支持基督的神性。

6. 「再者,上帝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或作:上帝再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上帝的使者都要拜他。」(來1:6)對照「願一切事奉雕刻的偶像、靠虛無之神自誇的,都蒙羞愧。萬神哪,你們都當拜他。」(詩97:7)加爾文指出希伯來書作者所引用形容基督的經文,在詩篇中是形容上帝。79 雖然詩篇97:7裡面是說「萬神哪,你們都當拜他」,和希伯來書有點出入,但其實這是因為希伯來書引用的是七十士譯本的版本:proskunh,sate auvtw/| pa,ntej oi` a;ggeloi auvtou/(他所有的使者都要拜他)。詩篇的經文按上下文確實是指著雅威說的,而希伯來書的作者讀者對詩篇也應該熟悉,因此希伯來書的引用,確實也很可能有把基督和雅威看為同等的涵義。另外Wainwright認為希伯來書對照的經文應該是七十士譯本的申32:43:「proskunhsa,twsan auvtw/| pa,ntej ui`oi. qeou/」(所有上帝的兒子們要拜他),80 這裡的他一樣是指雅威上帝。因此不管是對照申命記還是詩篇,就希伯來書的引用來講,都是將基督指為雅威,因此這段經文算是不錯的根據。

7. 「又說: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來1:10)對照「我說:我的上帝啊,不要使我中年去世。你的年數世世無窮!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詩102:24-25)加爾文指出希伯來書作者所引用形容基督的經文,在詩篇中是形容上帝。81 這段和前一段類似,詩篇的經文按上下文確實是指著雅威,希伯來書引用的時候也很可能有把基督與雅威同等的涵義,因此是不錯的支持。

總結來說,耶穌基督被稱為上帝的聖經根據,雖然有些經文可以有其他解釋,卻也有七八處經文很清楚。整體而言,耶穌基督被稱為超越的上帝是有很強的聖經根據。

另外耶穌基督的永恆性,也被認為是支持耶穌基督是上帝的根據,可以參考約1:1; 17:5、羅9:5、來1:10-12; 13:8、啟1:8等。

至於耶穌基督和父上帝,關係如何,是否有位階之分,有興趣的人可以思考約5:26; 10:30; 14:8-9; 14:28; 16:15; 17:5、腓2:5-11、來1:3等,奧古斯丁也有深入的討論。82 這部份我興趣不大,在此先省略。

(二) 耶穌基督是造物主的聖經根據

耶穌基督是造物主還是受造物,是很重要的分辨。「他們將上帝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羅1:25)在此保羅提到只能敬拜事奉造物的主,不可敬拜事奉受造物。以下來分析耶穌基督是造物主的聖經根據:

1. 創世記第一章:上帝藉著說話,也就是藉著道創造世界。加爾文承認在此我們仍可提出上帝是藉著命令而非道創造世界。83 因此這段經文並不算非常理想的根據。

2.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上的土質,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裏;他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時,我在他那裏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箴8:22-31)箴言提到上帝的智慧參與創造,而加爾文認定上帝的道就是上帝永遠的智慧,一切的預言和神諭由他發出,因此從箴言也可看出道參與創造。84 基督確實有被提過是上帝的智慧:「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林前1:24),但也有可能是指基督道成肉身上十字架的道理是上帝的智慧(林前1:18)。箴言的智慧是否就是基督,仍有探討空間。另外從亞他那修反駁亞流派的討論可以看出,亞流派也認同這個智慧就是基督,且用這段經文主張基督是被造的。85 這是因為「就有了我」是用ynIn"q'意思是「to buy, to acquire, to create」86 (買、取得、創造)。亞他那修認為這裡創造是箴言式的用法,不能按字面去解釋。87 我認為由hn'q'的出現的經文來看,這個字本來也可以表達「生」,例如「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就是得的意思),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創4:1)當中「得了一個男子」的「得」就是用hn'q'這個字。而「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1:1)則是用arB,而不是hn'q'。因此要用此節強調上帝的智慧為受造,是有爭議的,更何況箴言的智慧未必是基督。

3.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3)加爾文有提到這段經文。88 我認為這段經文是基督為造物主很好的根據。

4. 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5:17)加爾文認為由此可見子從創世以來持續工作至今,耶穌的宣稱也被猶太人認為是「將自己和上帝當作平等」(約5:18)。89 我認為做事和創造是有點不同,不過這樣解釋也是有其道理,因約翰福音一開始就有提到耶穌創造萬物。

5.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西1:15-19)這段經文被亞流派拿去支持基督是受造物,這是因為「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原文是prwto,tokoj pa,shj kti,sewj,直譯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或長子)」。亞流派認為一切受造物的首生就表示基督也是受造物之一。亞他那修則認為1:16提到所有都是藉著他也為他造,因此基督並非受造物之一,且此句的希臘文結構也暗示首生不屬於受造物。90 黃錫木認為所有格可以表達比較或範圍,前者就表示基督的首生是在受造物以前,後者則表示基督是受造物之一,應該以上下文判斷。但在此1:16-17的脈絡很明顯否定基督是受造物,因此前者翻譯才對。黃錫木也指出prwto,tokoj(首生)這個字可以有長子的字面或喻意涵義,喻意涵義是要表達長子特別的身分。91 我覺得亞他那修的看法很有道理,也贊同黃錫木的看法,就是此結構未必能說基督屬受造物,例如所有僕人的主人並不表達主人為僕人之一,而上下文可以作很好的判斷。1:16提到一切都藉他且為他創造,因此他不屬受造物的解釋較為正確。至於基督與受造物的關係,我們從1:18看到他是教會之首、死裡復活之首、凡事之首,因此基督是萬物之首、是「所有受造物的首生」,可能是要表達相對於受造物的首要特殊身分。

6. 「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1:2-3)加爾文指出上帝藉著子創造世界,並且子托住世界。92 我認同這也是基督為造物主很好的根據。

7.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上帝的全家盡忠一樣。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上帝。」(來3:1-4)亞他那修指出亞流派用3:2主張耶穌為受造。93 這是因為「設立」原文是poie,w,此字可以翻成「make, do, practice, work」94 (造、做、實行、工作)。亞他那修認為耶穌被設立其實就是指道成肉身,並分析同一個聖經用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即使在此使用poie,w,但並不是指耶穌受造。亞他那修進一步根據上下文說明耶穌被設立為使者及大祭司,不是耶穌被父所生的時候,而是耶穌成為人的時候,因此很明顯這裡的poie,w並不是創造。95 我認為根據上文,確實是指耶穌被立為使者及大祭司,且下文說耶穌是建造房屋的,接著又補充建造萬物的就是上帝。由此和希伯來書第一章對照,耶穌並非受造物。

總結來說,基督是造物主的根據較強,而基督是受造物的根據則可有其他解釋。特別是就羅馬書提到「受造之物」和「造物的主」,我認為按聖經根據來看,基督是屬「造物的主」這一邊。

(三) 耶穌基督被敬拜的聖經根據

三位一體的討論若是和現實生活無關,我就沒那麼期待清楚的答案,因為這本就是上帝的奧秘。但敬拜必須討論,因為這是每週聚會實際會遇到的狀況。

敬拜這個字在聖經中有latreu,w、seba,zomai、proskune,w等,latreu,w(事奉)新約出現21次,seba,zomai(敬拜)只出現1次,但都沒有明確用在基督上,不過proskune,w(俯伏敬拜)就常被用在基督身上。不過這個字也有可能用在對人、國王的尊敬,96 因此必須在上下文脈絡中區辨清楚。可以考慮為對上帝敬拜的經文包括:

1.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了。」」(太14:33)這是在耶穌海面上行走之後,且稱呼耶穌為上帝的兒子,因此較可能是對上帝的敬拜,或說對上帝兒子的敬拜。

2.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6-17)這段是門徒俯伏拜復活的基督,在此有可能指對上帝的敬拜,但也有些微可能不是。

3. 「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路24:51-52)這一段是耶穌升天的時候門徒拜耶穌,可能是指對上帝的敬拜,但也有些微可能不是。

4. 「再者,上帝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或作:上帝再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上帝的使者都要拜他。」(來1:6)這段之前有討論,本來是在描述雅威被敬拜,因此在此的拜很清楚是指對上帝的敬拜。

5. 「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裏,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啟5:11-14)Wainwright認為這段有可能但不一定是對上帝的敬拜,97 我則認為這段很清楚一定包含上帝的敬拜,只是還要確認敬拜的對象是否有包括羔羊。這是因為從4:10、7:11、11:16、19:10來看,描述非常類似,都是對上帝的敬拜。至於敬拜的對象按上下文來看,前面的讚美是先給羔羊,接著的讚美是給坐寶座的和羔羊,最後眾長老俯伏敬拜。因此敬拜的對象應該是包含羔羊。

6. Wainwright另外整理了被認為是給耶穌基督的禮拜用頌榮(doxology),包括羅9:5、提後4:18、來13:20-21、彼後3:18、啟1:5-6, 5:13, 7:10,當中提後4:18和來13:20-21尚有爭議是否是給耶穌。98

總結來說,耶穌基督被當作上帝敬拜,是有一些聖經根據的。對照耶穌基督屬於造物主,被敬拜就是理所當然的。

(四) 向耶穌基督禱告的聖經根據

向耶穌禱告也和基督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必須討論。向耶穌說話或禱告的經文包括:

1. 「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約14:14)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根據較可靠的抄本,是有me(我的受詞),應該是翻成「你們若奉我的名對我求甚麼」。99 聯合聖經公會希臘文聖經第四版修訂給予有me等級B的支持。100 按照較可靠的抄本,這段確實是可向耶穌禱告的聖經根據。

2. 「他們正用石頭打的時候,司提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掃羅也喜悅他被害。」(徒7:59-60)Wainwright指出這段很清楚是司提反對耶穌的呼求。101

3. 「當下,在大馬士革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主在異象中對他說:「亞拿尼亞。」他說:「主,我在這裡。」主對他說:「起來!往直街去,在猶大的家裡,訪問一個大數人,名叫掃羅。他正禱告,又看見了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進來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見。」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裡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徒9:10-17)這段經文當中亞拿尼亞和耶穌在異象中對話,可以算是禱告的其中一種。不過異象中也可以和天使對話,因此這個根據支持較弱。

4.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這段經文並沒有明言提到可以對耶穌禱告,但耶穌的同在卻是肯定的。同在之下可以說話、禱告,似乎也是合理的。

5.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7-9)加爾文有這段經文,他認為「主」在這裡就是包含三一上帝。102 我認為因為「我的能力」就是「基督的能力」,因此主在這裡是指基督,所以這是向耶穌禱告不錯的支持。

6. 加爾文認為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人的思想,但耶穌卻能知道(太9:4、約2:25),加爾文由此推論耶穌的神性。103 我認為若耶穌在世能知道人的思想,復活以後應當更能知道人的思想,因此人向耶穌禱告呼求的時候,耶穌應該知道。

總結來說,對耶穌禱告是有聖經根據的。

三、 聖靈為上帝的聖經根據

(一) 聖靈被稱為上帝的聖經根據

聖靈被稱為上帝的聖經根據包括:

1. 「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4-18)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提到的「主」,有部分學者認為是指耶穌,有部分學者是指父上帝。他認為因後面馬上就提到「主的靈」,因此主就是那靈意思可能是表達聖靈是主的代表,不過他同意這段聖經確實直接提到聖靈就是主。104 我認為從上下文來看,「主」確實是耶穌、父上帝或是獨一主上帝。保羅這裡提到主就是那靈,是要闡述猶太人的心歸向主,也就是歸向聖靈的時候,就得到了自由,由此我們可以說聖靈被稱為主上帝,至少在「轉向主」這一點上。講聖靈是主的代表,畢竟是延伸解讀,因此這段經文是聖靈為上帝不錯的根據。

2.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上帝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3-24)Wainwright指出有人認為上帝是靈,因此聖靈被稱為上帝。但他認為「靈」應該是表示上帝是屬靈的,因此並不贊成這個說法。105 Wallace認為pneu/ma o` qeo,j(上帝是個靈)沒有動詞,因此pneu/ma是表示性質。106 加爾文則認為「上帝是個靈」的上帝是指三一上帝。107 我認為按上下文,突然提到聖靈是上帝似乎有點突兀,因此較支持這段解釋成上帝是屬靈性的,所以這段並非很好的支持。

聖靈在經文對照下被稱為上帝的經文包括:

1. 「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6:19-20)及「上帝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就如上帝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6:16)加爾文有提到這三段經文,指出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的時候,我們被稱為上帝的殿,因此聖靈是被稱為上帝。並且我們的身體被稱為聖靈的殿及上帝的殿,因此聖靈被稱為上帝。108 奧古斯丁也有引用林前6:19-20,說明若是我們的身體被稱為一個受造物的殿,將會是褻瀆獨一上帝的,因為聖殿只應敬拜上帝。109 Wainwright指出有人110 認為林前6:20「doxa,sate dh. to.n qeo.n evn tw/| sw,mati u`mw/nÅ」應該翻譯成「榮耀你們身子中的上帝」,而身子中的上帝就是聖靈,但他認為按文法這是錯誤的譯法。我認為從這三段經文綜合來看,上帝的靈住在基督徒,對照上帝住在基督徒中間,而基督徒被稱為上帝的殿和聖靈的殿,確實是看得出聖靈被認為是上帝。雖可質疑聖靈可能只是上帝的代表,但若受造物或天使代表上帝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因此被稱為上帝的殿,似乎比較牽強。聖靈的殿也指出聖靈是被敬拜的對象,支持聖靈被稱為上帝。因此這三段算是不錯的根據。

2. 「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上帝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13)這裡可以看出我們接受聖靈,就代表我們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住在我們裡面,因此可以說聖靈就是上帝。這段若要解釋成聖靈是上帝的代表也很難說得通,因為另一個受造物很難讓我們跟上帝產生這麼親密的關聯。我認為這段經文是不錯的根據。

3. 「彼得說:「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叫你欺哄聖靈,把田地的價銀私自留下幾分呢?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麼?既賣了,價銀不是你作主麼?你怎麼心裡起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徒5:3-4)及「彼得說:「你們為甚麼同心試探主的靈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腳已到門口,他們也要把你抬出去。」」(徒5:9)加爾文有提到這段。111 這段首先要處理就是欺哄聖靈、欺哄上帝、試探主的靈是不是指同一位,因為亞拿尼亞可以同時欺騙人和上帝,因此也可以解釋成同時欺騙人、聖靈和上帝三位。若把聖靈視為上帝的代表,則欺騙聖靈就是欺騙上帝,也解釋得通,也因此這段經文並不是很好的根據。

4.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徒28:25-27)對照「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6:5-9)加爾文指出以賽亞書中萬軍之上帝講的話,保羅說是聖靈說的。112 我認為聖靈所說和萬軍之雅威所說完全一樣,確實可以解釋為聖靈就是萬軍之雅威,不過也可以解釋為萬軍之雅威藉著聖靈說話。保羅在引用以賽亞書的時候,可能是要把聖靈視為萬軍之雅威,但也可能是因他認為上帝是透過聖靈說話,也可能是兩者皆有。由於沒有肯定的解釋,這段經文是較弱的支持。

5.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來3:7-11)對照「來啊,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下。因為他是我們的上帝;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詩95:6-11)Olyott指出這兩段經文中,耶和華所說的話被認為是聖靈所說的話,因此聖靈就是耶和華。113 我認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固然可能是特別這樣引用來表達聖靈就是雅威,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雅威藉著聖靈說話,也可能是兩者都有。因此這段是較弱的根據。

6. 「聖靈也對我們作見證;因為他既已說過:主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寫在他們心上,又要放在他們的裡面。以後就說: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來10:15-17)對照「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這段經文值得思考的原因是希伯來書中聖靈說「主說」,對照來3:7-11的引用,我們可以解釋為雖然來10:15-17聖靈沒有被稱為雅威,但如此就可更確定來3:7-11聖靈是被稱為雅威。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釋為雅威是藉著聖靈說話,因此來3:7-11並不是聖靈被稱為雅威。兩邊的解釋都說得通,也有可能兩者都對,因此沒辦法有確定。

7.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1:20-21)加爾文提出這段經文作為支持。114 不過聖靈若只是上帝的使者,仍然可能感動人說出上帝的話,因此這段經文並不是很好的根據。

另外一個思考角度就是舊約上帝的靈是否就是上帝、具有神性,但要探討之前首先必須思考舊約中的聖靈和新約是否是同一位。Erickson對照「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珥2:28)及「上帝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徒2:17)認為舊約和新約的聖靈是同一位,115 我大致接受他的看法,不過有時還要用上下文去確認。另外「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林前12:4)及「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弗4:4)也顯示基督徒只有一位聖靈。

因為舊約猶太人是有獨一上帝的概念,因此他們如何解讀上帝的靈,就值得思考。雖然舊約稱為~yhil{a/(上帝或神)的很多,但在此不必考慮外邦的神,只須考慮和雅威同一邊的。雅威的天使也有被稱為~yhil{a/,但上帝的靈和天使似乎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以下來看幾段舊約的經文:

1.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1-3)我認為這段經文一開始提到上帝,接著轉到上帝的靈,接著又轉回上帝,可能暗示上帝的靈就是上帝。但這部分只是較弱的支持。

2. 「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139:7-10)Wainwright指出這段經文中耶和華和他的靈是可互相代換。116 這部份是不錯的根據。

3. 「我要照耶和華一切所賜給我們的,提起他的慈愛和美德,並他向以色列家所施的大恩;這恩是照他的憐恤和豐盛的慈愛賜給他們的。他說: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不行虛假的子民;這樣,他就作了他們的救主。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他們竟悖逆,使主的聖靈擔憂。他就轉作他們的仇敵,親自攻擊他們。」(賽63:7-10)加爾文有提到這段經文。117 我認為這段經文中確實耶和華和主的聖靈似乎是同一位。

Wainwright認為上帝的靈在舊約被認為是從上帝來的、和上帝有緊密關係、屬於上帝。有時被視為上帝,但大部分不是。118 我認為聖靈有時被視為上帝,但大部分則不一定,看如何解讀聖經。但無論如何聖靈在舊約和上帝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總結所有經文來說,有些經文沒辦法很確定,但有些經文對聖靈被稱為上帝是不錯的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聖靈是上帝是有聖經根據的。

(二) 聖靈是上帝的其他聖經根據

其他一些經文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聖靈是否是上帝:

1.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太12:31-32)、「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可3:28-29)及「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路12:10)加爾文提到這三段經文,認為褻瀆聖靈是不可赦免的罪,正可証明聖靈的神性。119 我認為這段經文出現在三卷福音書,表示來源很可以信賴,而褻瀆聖靈比褻瀆基督還更嚴重,若基督就是上帝,那聖靈就更是上帝。這段是聖靈有上帝尊榮很好的根據。

2.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8-19)加爾文也有提到這段經文,但他是用來論證上帝的一體。120 Bickersteth認為受洗是敬拜的一部分,因此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表達父子聖靈的平等,並且是對三者的敬拜。121 在此我認為這三者並提,若聖靈是受造物不是上帝,那是很大逆不道的。尤其受洗是成為基督徒的重要聖禮,奉誰的名受洗是非常重要,因此將父子聖靈並提是值得注意的。這可作聖靈為上帝的側面根據。

3. 「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林前2:10-11)加爾文指出這段可以對照「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羅11:33-34)聖靈參透這位不用謀士的上帝,顯出聖靈的神性。122 我認為聖靈能參透一切,甚至上帝都參透,就比較難說聖靈遜於上帝或不是上帝。另外人的靈是人最重要的,而人的靈和上帝的靈在此的對比,就更會讓人覺得上帝的靈應該有上帝的地位。我認為這是不錯的根據。

4. 「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上帝,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上帝嗎?」(來9:14)Erickson用這段經文主張聖靈是永恆的。123 基督的靈就是上帝的靈,這之前已經有討論過,因此這裡確實是指聖靈。而上帝和基督都是永恆,他們的靈也是永恆,這是很合理的。因此我認為聖靈確實是永恆的,這也是聖靈非受造物不錯的根據。

整體而言,參考這些經文和聖靈被稱為上帝的經文,聖靈是上帝是有聖經根據的。

(三) 聖靈是造物主的聖經根據

聖靈是造物主的聖經根據包括:

1.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1-3)加爾文認為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表示在世界並沒有成形前,聖靈就在照管這個世界。124 我認為這段經文可能暗示聖靈參與創造的工作,不過不能肯定,只是較弱的支持。

2. 「藉他的靈使天有妝飾;他的手刺殺快蛇。」(伯26:13)Erickson用此段經文主張聖靈參與創造。125 裝飾天似乎是和創造有關,而上帝的靈參與上帝的工作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此這段經文算是還可以的根據。

3. 「上帝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伯33:4)這是以利戶講的話,Olyott主張這是聖靈參與人的創造。126 我認為一方面以利戶的話需要打點折扣,另一方面這段可能是平行結構,全能者的氣hm'v'n>對照上帝的靈x;Wr,因為x;Wr也能翻譯成風,因此可能是指「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當中的生氣就是hm'v'n>。而反過來說,是否可反推所謂上帝的氣息就是指聖靈,則還有爭議。因此這段經文只是較弱的根據。

4. 「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詩33:6)巴西流認為這段經文顯示基督和聖靈參與創造。127 這是因為希伯來文耶和華的「命」是rb'D',也可以翻成話或道;口中的「氣」是x;Wr,也可以翻成靈。但加爾文認為這是詩篇的平行結構,口中的氣其實和耶和華的命講的是同一件事。加爾文並指出「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裡的氣殺戮惡人。」(賽11:4)當中嘴裡的氣並非指聖靈。128 我認為這段確實是平行結構,口中的氣確實有可能只是等同雅威的命令,不過也有可能不是。另外詩篇拿來作教義的支持須較為小心,這段經文只能算是較弱的支持。

5. 「你給牠們,牠們便拾起來;你張手,牠們飽得美食。你掩面,牠們便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你發出你的靈,牠們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詩104:28-30)Erickson提出這段經文說明聖靈參與創造。129 我認為這是不錯的根據,不過由於是在詩篇,必須小心。

總結來看,聖經根據稍稍支持聖靈是創造主,但部分經文有別的解釋空間。不過若說聖靈屬父上帝,再加上聖靈的永恆性,大體來講偏向聖靈是創造主。

(四) 聖靈被敬拜的聖經根據

聖靈被敬拜的相關經文包括:

1. 「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上帝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腓3:2-3)奧古斯丁引用這段經文說明上帝的靈被敬拜,因原文「oi` pneu,mati qeou/ latreu,ontej」(以上帝的靈敬拜的人)也可以翻成敬拜上帝的靈,但他也承認這節可翻譯為以上帝的靈敬拜。130 Wainwright指出按上下文,這段是在對照肉體和屬靈,因此翻成敬拜上帝的靈較為適合。131 我認同Wainwright的看法,因此這段並不支持敬拜上帝的靈。

2.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6:19-20)之前有討論過,奧古斯丁以此段說明聖殿只應敬拜上帝,因此說是聖靈的殿就是敬拜事奉聖靈。132 我認為聖靈的殿確實隱含聖靈是被敬拜的對象。

整體來講,直接表明聖靈被敬拜的經文較為有限,但有經文隱含對聖靈的敬拜。但若聖靈是造物主上帝,那自然是受敬拜的對象。另外敬拜若是宗教性的讚美、降服、敬畏、事奉、全然委身,對聖靈如此似乎是非常合理的,而再怎麼說,聖靈屬於父上帝及基督。

(五) 向聖靈禱告的聖經根據

向聖靈禱告有關的經文包括:

1. 「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徒8:29)這段沒有提到腓利是否有繼續和聖靈對話,但至少聖靈有對他說話。

2. 「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喊著問:「有稱呼彼得的西門住在這裏沒有?」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10-20)這段經文中提到彼得看到異象,在異象中和主對話,之後聖靈對他說話。異象中的對話是否是和聖靈是可以討論的,不過至少在此可以看到聖靈可直接跟人說話。

3.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這段也是聖靈對人說話。

4.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8:26)這段是聖靈為基督徒禱告,顯出聖靈知道基督徒的事情。

5. 「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林前2:10-11)我認為聖靈能參透一切,連上帝都完全知道,因此也應知道人的心思意念,不用擔心向聖靈禱告聖靈不知道。

6. 「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6:19-20)及「上帝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就如上帝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6:16)這三段經文表達聖靈住在基督徒裡面,因此基督徒應該能和聖靈對話。

7.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林前13:14)這段提到聖靈的感動koinwni,a,也可說是團契。聖靈既然和人有密切的團契和交流,人自然應該可以和聖靈對話。

8.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這段一樣是在聖靈裡禱告。

9.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1-2)這段也是提到聖靈的交通koinwni,a,也就是團契。

10.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上帝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就是出於上帝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上帝的靈來。」(約壹4:1-2)這段經文叫我們試驗靈是否是聖靈,因此必須要和靈對話。但在此並未說明對話是說出口的,或是在心裡對話。

11.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猶1:20)從這段經文可看到我們要在聖靈裡禱告,雖然不是說要直接對聖靈禱告,但至少知道禱告和聖靈是密切相關的。

總結來說,雖然沒有經文直接是對聖靈說話,但卻有許多是聖靈對人說話。而從聖靈住在基督徒、聖靈和人的團契、聖靈參透萬事、試驗各種靈等,我認為和聖靈對話、向聖靈禱告是很合理的。

肆、 加爾文對聖經的使用
從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十三章來看,加爾文對聖經非常熟悉,且很注重聖經,因此教義都提出非常多的聖經根據。可能限於篇幅,有些經文只有提出來,並沒有詳盡的討論。但在加爾文覺得有爭議的經文,則會提出來詳細討論。133 另外從加爾文否定詩33:6為聖靈創造的聖經根據來看,他也是盡力真誠地研究教義,並不會濫用經文支持所謂正統教義。

我認為加爾文擅長的就是作經文參照比較,建構一個合理不矛盾的神學去解釋聖經,我們在第十三章也可以看到許多經文參照的例子。另一方面,我認為各段經文是否可以在不同處境或上下文間互相參照使用,其實需要逐段討論,因為真理可以是多面向的,在不同情境有不同表現。不過由於人還是需要做生活選擇,例如選擇是否敬拜基督,在選擇上還是必須在不同經文中取得一個共識。

加爾文之後,對聖經的使用又發展出經文高等及低等批判等等,近年又承認經文高等批判的限制,發展出正典批判、文學批判、讀者中心的釋經等。加爾文並沒有這些工具,但他對聖經的使用還是值得學習。

伍、 結論

感謝上帝幫助帶領我完成這份報告。上帝的事本不是人所能參透,若沒有上帝的啟示和保護,人不可能認識上帝。在此只能盡力,也求上帝在我們想錯的時候帶我們回轉。願三一上帝引導每一位真誠追求祂的人。

註腳
1 John Calvi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 trans. Ford L. Battles, vol. XX of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ed. John T. McNei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0), 120-159.
2 Calvin, Calvin, 122-123.
3 Calvin, Calvin, 129-130.
4 Calvin, Calvin, 130-131.
5 Calvin, Calvin, 131-132.
6 Calvin, Calvin, 132-134.
7 Calvin, Calvin, 134-135.
8 Calvin, Calvin, 135-136.
9 Calvin, Calvin, 136-138.
10 Calvin, Calvin, 138-139.
11 Calvin, Calvin, 139-140.
12 Calvin, Calvin, 140-141.
13 Calvin, Calvin, 141-142.
14 Calvin, Calvin, 142-143.
15 Calvin, Calvin, 143-144.
16 Calvin, Calvin, 144-145.
17 Calvin, Calvin, 149-153.
18 Calvin, Calvin, 154-155.
19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周偉馳譯(上海:上海人民,2005),203。
20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205。
21 Danker, “pro,swpon,” BDAG on CD-ROM, n.p.
22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205。
23 Calvin, Calvin, 122-123.
24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206。
25 Calvin, Calvin, 124-125.
26 Calvin, Calvin, 127-128.
27 Calvin, Calvin, 123-124.
28 Danker, “qeo,j,” BDAG on CD-ROM, n.p.
29 Calvin, Calvin, 135.
30 Wallace有關於Sharp’s Rule誤用的詳盡討論。Wallace另外還提到這段經文的抄本爭議,不爭議的點應是在這段經文是否有出現上帝這個字。見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An Exegetical Syntax of the New Testament on CD-ROM. Version 2003, 2007, 276.
31 Athanasius, bishop of Alexandria, Athanasius: Select Writings and Letters, ed. Archibald Robertson, vol. IV of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eds. Philip Schaff and Henry Wa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892), 398-399. Cited 19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v.ii.html
32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211。可對照188。
33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5。
34 Calvin, Calvin, 135.
35 在徒17:29、彼後1:3-4有出現過。
36 Arthur W.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S.P.C.K., 1962), 60-61.
37 黃錫木還提到耶和華見證人的翻譯,將這裡翻成「話語是個神」。黃錫木指出將qeo.j翻成「個神」(a god)在文法上是有可能性,但完全不符合上下文,特別是1:18還有提到一次耶穌是獨生的qeo.j。參黃錫木,《新約經文鑑別學概論》(香港:基道,1997),160-165。
38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256-270.
39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61-62.
40 黃錫木,《新約經文鑑別學概論》,164-165。
41 Barbara Aland et al.,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D-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4), 314.
42 Calvin, Calvin, 135.
43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62-63.
44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5。
45 Calvin, Calvin, 135.
46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1.
47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3-74.
48 Aland et al.,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489.
49 Calvin, Calvin, 135.
50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2.
51 Calvin, Calvin, 135.
52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54-58.
53 Calvin, Calvin, 135.
54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3.
55 Aland et al.,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718.
56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63-65.
57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270-276.
58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58-60.
59 Calvin, Calvin, 131.
60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65.
61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276-277.
62 Calvin, Calvin, 129.
63 和合本譯為「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
64 Calvin, Calvin, 132.
65 Calvin, Calvin, 132-134.
66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85、95。
67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0.
68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3.
69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0.
70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69-70.
71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2-73.
72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71-72.
73 Calvin, Calvin, 134-135.
74 Calvin, Calvin, 134.
75 和合本根據較可靠的抄本,翻譯成「因我們都要站在上帝的臺前。」
76 Calvin, Calvin, 134.
77 Aland et al.,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557.
78 Calvin, Calvin, 134.
79 Calvin, Calvin, 135.
80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102.
81 Calvin, Calvin, 135.
82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9-73。
83 Calvin, Calvin, 129.
84 Calvin, Calvin, 129.
85 Athanasius, Athanasius, 358. Cited 21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ii.iii.html
86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and Johann Jakob Stamm, eds., “hnq,” HALOT on CD-ROM, n.p.
87 Athanasius, Athanasiu, 373. Cited 21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ii.vi.html
88 Calvin, Calvin, 130.
89 Calvin, Calvin, 136.
90 這點和英文不同:亞他那修指出prwto,tokoj接所有格的時候,是接生他的對象而非其他被生的對象,例如七十士譯本創35:23 rwto,tokoj Iakwb Roubhn(雅各的長子呂便)。所以此結構並非表達屬於受造物,而是表達不屬受造物。見Athanasius, Athanasius, 382-3. Cited 21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ii.viii.html
91 黃錫木,《新約經文鑑別學概論》,167-168.
92 Calvin, Calvin, 129, 136.
93 Athanasius, Athanasius, 348. Cited 28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ii.i.html
94 Danker, “poie,w,” BDAG on CD-ROM, n.p.
95 Athanasius, Athanasius, 348-354. Cited 28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xi.ii.iii.i.html
96 Danker, “proskune,w,” BDAG on CD-ROM, n.p.
97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104.
98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93-95.
99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99.
100 Aland et al.,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379.
101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97.
102 Calvin, Calvin, 145.
103 Calvin, Calvin, 136.
104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225-227.
105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227.
106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269-270.
107 Calvin, Calvin, 145.
108 Calvin, Calvin, 139.
109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8。
110 Wainwright認為奧古斯丁也是這樣翻譯,但我看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的論證,奧古斯丁的論點不見得要倚賴這個翻譯。見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8及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224-225.
111 Calvin, Calvin, 139.
112 Calvin, Calvin, 139.
113 Stuart Olyott, The Three are One: What the Bible teaches about the Trinity (Hertfordshire: Evangelical Press, 1979), 50.
114 Calvin, Calvin, 140.
115 Millard J. Erickson, Making Sense of the Trinity: Three Crucial Question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0), 29.
116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30.
117 Calvin, Calvin, 140.
118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30.
119 Calvin, Calvin, 140.
120 Calvin, Calvin, 140.
121 Edward H. Bickersteth, The Trinity (Grand Rapids: Kregel, 1976), 133.
122 Calvin, Calvin, 139.
123 Erickson, Making Sense of the Trinity, 28.
124 Calvin, Calvin, 138.
125 Erickson, Making Sense of the Trinity, 28.
126 Olyott, The Three are One, 51.
127 Basil the Great, Archbishop of Cæsaria, Basil: Letters and Select Works, trans. Blomfield Jackson, vol. VIII of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eds. Philip Schaff and Henry Wa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892), 24. Cited 29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8.vii.xvii.html
128 Calvin, Calvin, 140.
129 Erickson, Making Sense of the Trinity, 28.
130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7-38。
131 Wainwright,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227-228.
132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38。
133 例如討論基督被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見Calvin, Calvin, 132.

參考文獻
Aland, Barbara et al., Kurt Aland, Johannes Karavidopoulos, Carlo M. Martini, and Bruce M. Metzger, ed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D-Stuttgar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1994.

Athanasius, bishop of Alexandria. Athanasius: Select Writings and Letters. Edited by Archibald Robertson.Vol. IV of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Edited by Philip Schaff and Henry Wa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892. Cited 19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toc.html

Basil the Great, Archbishop of Cæsaria. Basil: Letters and Select Works. Translated by Blomfield Jackson. Vol. VIII of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Edited by Philip Schaff and Henry Wa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1892. Cited 29 Jun 2009. Online: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8.toc.html

Bickersteth, Edward H. The Trinity. Grand Rapids: Kregel, 1976.

Calvin,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 Translated by Ford L. Battles. Vol. XX of Library of Christian Classics. Edited by John T. McNei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0.

Danker, Frederick W., ed.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on CD-ROM. Bibleworks 7.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Erickson, Millard J. Making Sense of the Trinity: Three Crucial Question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0.

Koehler, Ludwig, Walter Baumgartner, and Johann Jakob Stamm, eds.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n CD-ROM.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E.J. Richardson. Bibleworks 7.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1994-2000.

Olyott, Stuart. The Three are One: What the Bible teaches about the Trinity. Hertfordshire: Evangelical Press, 1979.

Wainwright, Arthur W. The Trin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S.P.C.K., 1962.

Wallace, Daniel B.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An Exegetical Syntax of the New Testament on CD-ROM. Bibleworks 7 2003, corrected in 2007. Print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黃錫木。《新約經文鑑別學概論》。香港:基道,1997。

奧古斯丁(Augustine, A.)。《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周偉馳譯。上海:上海人民,2005。

2 則留言:

夜歌 提到...

根據您的引言:
2. 「如果上帝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8:9)這段按上下文,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是同一位,由此來看基督是被稱為上帝。但也有可能聖靈是因為又屬上帝、又屬基督,因此同時被稱為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因此這段經文只能稍微支持基督的神性。

但如果再參考(加拉太書4:6)(和合本)
「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可以更加明白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是不同的,並且從阿爸!父!的稱呼中得知是有輩份之分。

王道仁 提到...

上帝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所呼叫的應該是指天父而不是上帝的靈(聖靈),因此從加4:6來看,有分別的是應該是基督的靈和天父,但無法看出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