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教會的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發展》及《牧養主的Young》讀後心得

台神王道仁

壹、       前言

教會的青少年教育很重要,良好的青少年教育能幫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促進人格及人際關係成長、防止性濫用或物質濫用、防止犯罪等,但教會中執行的情形,理想和現實似乎有差距,特別是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這次讀完《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1]以及《牧養主的Young─青少年事工的重塑》,[2]期待透過與書的互動,就教會青少年教育的目標、規劃、方法、如何關心四方面進行探討。

貳、       教會青少年教育的目標

    青少年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第一重要自然是信仰,但駱玫玲提醒:並非一時投入教會或外表的敬虔就等於屬靈的成熟,[3]新活動或新策略有時會遺忘核心價值,[4]其實青少年事工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應是要進行「生命牧養」、「教會牧養」以及「家庭牧養」。[5]
    我認為許多教會在採用新活動或新策略的同時,其實核心價值或目標並沒有變,但確實也可能過於重視這些而忽略真正的目標,例如只重視組織敬拜團而忽略信仰更新、只重視吃喝玩樂的聚會而忽略讀經禱告:其實對上帝的信仰才是教會團契的中心,而非吃喝玩樂或樂團,這也是青少年自己的意見。[6]但另一方面,由於許多青少年無法適應傳統的音樂,轉型為新的音樂形式本身也是為了幫助信仰的更新,設計吃喝玩樂的聚會本身也是為了帶領青少年到上帝面前,因此新活動或策略不見得一定和核心價值衝突。不過駱玫玲的提醒仍然非常重要,無論活動和策略如何轉換,最重要就是堅持核心價值。況且不是每間教會都有能力或環境組織舞團、敬拜團、劇團等等,若以這些為主體,這些教會完全無法跟得上。但其實對青少年生命影響更重要的,是帶領者自己的生命、愛與委身,因此不須盲目追求這些,但也可以善用這些來進行青少年的信仰教育。
    另外我非常贊成牧養青少年的目標應該是青少年的信仰「生命」成長而非信仰「知識」成長:只有信仰知識而無生命是毫無益處,但生命加上知識則相得益彰。因此教會的青少年教育應以生命的分享與改變為主,知識為輔。
    除了信仰、靈性的部份以外,青少年階段面對自我統合、[7]性生理及心理發展、[8]道德發展、[9]情緒發展與管理、[10]友誼發展、[11]家庭關係、[12]校園及課業[13]等等重要課題。另外青少年的中輟、[14]犯罪、[15]物質濫用[16]及自殺[17]的防範,以及網路時代的來臨,[18]都是青少年教育需要重視的。許多教會較少觸及這些議題,是非常可惜的,因信仰和生活每個環節都是相關的。我認為教會應該要對這些議題有積極規劃,並透過教會同儕團體的影響,幫助青少年在這些議題上成長,更能讓信仰落實在生活,也才能讓青少年全人各方面一起成長。
    我認為教會青少年教育的目標還有一點是這兩本書都沒有提到的,就是對族群文化認同、母語及政治議題進行教育。認識並追尋自己的族群文化及母語、認識並尊重別的族群文化、學習對政治議題進行深度反省,在台灣目前族群撕裂及藍綠對立的情形下,更加重要。但是這類議題也較為敏感,因此最重要是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聲音,透過不斷對話來成長。不能因為族群或政治觀點不同而阻礙人認識上帝,因此必須包容不同族群和政治觀點。並且更應採信仰觀點,對自己的族群和政治觀點進行反省。

參、       教會青少年教育的規劃

教會青少年教育的規劃很重要,應有教育者的規劃和教育內容的規劃:
教育者的部份,駱玫玲由於青少年重視關係,若無長期委身的青少年輔導,對青少年的教育自然效果有限。[19]也因此教會不應以神學生做為青少年輔導的主力,因神學生最多在教會待半年一年。青少年牧養長期來看,最好由青少年傳道人、輔導來進行,而神學生僅能進行配搭或幫忙帶領輔導。在人力短缺下,神學生仍然對教會有幫助,但最重要是要在離開前陪伴輔導成長,否則離開後對教會的幫助有限。
教育內容的部份,應該有完整規劃,駱玫玲提醒應該針對不同的屬靈成長階段進行規劃,幫助青少年從慕道、初信、門徒、核心一直成長到領袖。[20]這部份我非常贊同,因許多教會對此缺乏規劃,自然無法期待青少年的屬靈生命成長。理想情形下,教會應該針對慕道友、初信、門徒等設立一系列課程,透過帶門徒的方式來幫助青少年真實地成長到可以傳福音、帶領其他門徒。另外對於無法或不願參與課程訓練、或生命成長遇到瓶頸或困難的青少年,也不應放棄,而是應該去關心與牧養。
駱玫玲也建議應有長遠事工規劃,對領袖培育、靈命建造、宣教使命、肢體連結四方面,依照教會目前發展及缺乏的情形進行安排。[21]這部份我也相當贊同,必須看清楚現在教會青少年的情形,在不同的目標下放不同的比重,兼顧個別青少年需要及整體青少年發展,慢慢幫助青少年成長。例如必須先幫助已經來教會的青少年對信仰有體會,才能訓練這些青少年去傳福音。但這些先後有時也很弔詭,有時就是在傳福音之中才更有體會。但無論如何原則不變,就是要分析目前青少年的情形,然後決定現階段以及長遠的發展目標。
除了靈命的部份,也應考慮安排針對生活實際議題的內容,駱玫玲有提出部分建議,[22]我則認為比較完整的教會青少年教育應該包含自我認同、兩性關係與性教育、情緒管理、親子關係、讀書課業生涯規劃、交朋友、網路、犯罪及物質濫用預防、尊重生命等議題。而在目前單親家庭漸成主流的情形下,教會應加強對單親家庭的牧養關顧。特別是過去大部分的人可以很自然地慶祝父親節、母親節,但目前卻需要關顧到父親或母親離開的青少年。

肆、       教會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駱玫玲認為青少年牧養的實際作法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真實地愛青少年、樹立榜樣、善用機會教育、用事奉來造就、倚靠聖靈及禱告。[23]我非常贊成要注意身教重於言教,因青少年對於輔導是否委身、用心愛他們是非常敏感的。也因此內向或不善於帶活動的輔導也不要對自己失望,因愛才是影響青少年的關鍵。倚靠上帝禱告更是重要,因此輔導應花時間為青少年一一提名禱告。
劉玉玲指出權威型家庭教育可能對青少年道德發展有不良影響、[24]不一致的家庭管教方式(包括管教視心情而定、管教和一般家庭管教方式不同、態度不一致、父母執行方式不同或未執行)和反社會、適應不良相關。[25]教會並非家庭,但仍可能有部分類似影響,因此青少年教育應儘量採陪伴、分享、討論的形式 ,而非權威式。輔導也應注意守信、守密,以免失去青少年的信任。青少年很認同同儕,若能將輔導視為同儕而非師長,對教育有很好的效果。並且輔導可以跟家長溝通、配合,例如安排家長座談會等,讓家長了解教會的教育方向,也幫助家長和青少年互動。[26]

伍、       如何關心教會的青少年教育

駱玫玲調查教會的青少年輔導的支持,[27]不過沒有探討教會給輔導支持的不同面向。我認為對於青少年教育,教會除了給予經費支持外,最重要是要牧養輔導。輔導要帶領青少年,本身自然需要被訓練和牧養,可惜許多教會缺乏牧養輔導的機制。可以考慮成立輔導的小組,由資深輔導或傳道人來帶領。其次青少年事工常求新求變,年輕人的文化和長輩的文化總是有差距,因此常有衝突。輔導最好能和長輩有良好溝通,一方面讓長輩感覺受尊重,另一方面也讓長輩了解青少年牧養的方向並不改變,變的只是策略和方法。而教會長輩若能給青少年及輔導更多空間,或許能更加幫助青少年成長。最後期待更多人投入青少年教育的工作,我認為其實年齡不是問題,最重要就是要對上帝對青少年委身,真實地愛他們、把他們當成同輩,並且有一個開放的胸襟。

陸、       結論

青少年教育常在短期看不到效果,讓投入的輔導深感挫折。但許多青少年雖沒有說出來,他們卻受到輔導深遠的影響。其實這不是人的工作,而是上帝自己的工作。願上帝使用我們賜福這世代的青少年。


參考文獻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2005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青少年事工的重塑》。台北:華神,2008


[1]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2005)。
[2]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青少年事工的重塑》(台北:華神,2008)。
[3]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14-15
[4]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40
[5]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46
[6]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147-148
[7] 這是劉玉玲引用艾力克森(Erickson)的看法。見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28-131
[8]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48-112
[9] 劉玉玲整理皮亞傑(Piaget)、柯爾柏格(Kohlberg)等人的看法。見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47-156
[10]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80-189
[11]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44-251
[12]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92-220
[13]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22-236
[14]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72-290
[15]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92-313
[16]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16-343
[17]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74-400
[18]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346-372
[19]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24
[20]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65-68100-103
[21]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90-95185-199
[22]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218-219
[23]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83-88
[24]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157
[25]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209-210
[26] 駱玫玲有提出多種輔導和家長互動的方式,見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241-248
[27] 駱玫玲,《牧養主的Young》,152-15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