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十誡之古代與現代

第一誡

古代: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 神。

現代:認識你獨一的真 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問題:你覺得自己認識上帝嗎?你覺得自己有永生嗎?

第二誡

古代: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現代: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裏著急;於是在會堂裏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徒17:16-17

問題:你有傳福音嗎?你自己覺得基督教信仰或福音很好嗎?

第三誡

古代: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現代: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 神。西3:17

問題:你在娛樂(如打電動或逛街)的時候,是不是跟主在一起?如果有人跟你一起吃喝拉撒睡,他能感覺到上帝嗎?

第四誡

古代: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 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現代: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9

問題:你有常常分一段時間出來讀聖經,默想,禱告嗎?你跟上帝相處的時候能安息嗎?

第五誡

古代: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現代:「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2

問題:你有主動做家事嗎?你有關心父母嗎?

第六誡

古代:不可殺人。

現代: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曉得凡殺人的,沒有永生存在他裏面。約壹3:15

問題:你有討厭的人嗎?你能愛他嗎?

第七誡

古代:不可姦淫。

現代: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太5:28

問題:你有性幻想嗎?你跟男女朋友有沒有發生過性行為?

第八誡

古代:不可偷盜。

現代: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 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約壹3:17

問題:你有貢獻自己的錢財或心力給需要的人嗎?班級裡面有沒有需要心靈或錢財幫助的人?

第九誡

古代: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現代: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4:25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問題:你常說謊嗎?你比較常抱怨,責罵還是常講感謝,鼓勵的話?

第十誡

古代: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現代: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6:12

問題:你很喜歡什麼東西或娛樂嗎?常常會感到不滿足嗎?會不會得不到就很不快樂?

道仁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一般人認為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因此只要心存善念即可,不一定要修行學佛。然而,世間善惡的標準不一,隨著時代、民族、文化、宗教、思想的不同,對善惡的判定也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所以佛垂慈訓,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五戒】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故《詩經》稱讚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三、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以儒家君子尚且不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古時儀狄造酒,禹因痛絕;紂作酒池,國以荒亂;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且飲酒過量,易造成慢性中毒,違害身心。故不論從自利或利他而言,都應當戒酒。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

一、身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已於五戒中述及。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論】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五戒十善是修行的基礎。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殺、盜、淫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若能淨守五戒十善,三業清淨,必能超凡入聖,進趨菩提佛果。



【註解】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勝殘去殺,指感化凶殘的人,使其去惡從善,則可以廢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