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青年聚會的型態

最近在思考教會青年聚會的型態,主要可以分成團契及小組兩種型態,當然小組也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小組和配搭的計劃。本來就沒有任何一個聚會型態是完美的,各型態各有優缺,不過如何發揮不同型態的優點,補救其缺點,是最重要的。由於我參與的團契與小組也很有限,只能就我所知來分析不同型態的優缺:
一、團契型
優點:
1.接觸的人較多,不會僅限一些和自己同質性很高的人,可以和不同的人一起學習
2.聚會比較容易請講員,可以設計多元的聚會方式
3.可以訓練如何籌備大小型聚會
4.可以訓練如何推動靈修、禱告、傳福音、關懷等計劃
5.做得好的話可以邀到大部分的人都參與事奉
6.若有小組且運作良好,則可同時發揮團契及小組的優勢
7.決策大多由多數人一起做決定,較不易有腐敗且可學習共同決策
缺點:
1.若沒有團契另外分小組,則互動和關心較少
2.來教會的青年新朋友若沒有機制順利轉介至團契時常會缺乏關心力道
3.聚會性質有的時候會和主日禮拜重複
4.將人力擺到行政時,關心就會不夠強;將人力擺到關心時,行政就會不夠強
5.團契若另有小組時間時,聚會時間較長
6.隨著年紀漸長必須換團契,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團契
7.如果沒有福音及外展行動,容易變成內聚團體
8.若沒有隨著人數不斷增加輔導,團契的牧養會遇到瓶頸
二、小組型
優點:
1.同質性很高,可以幫助新人快速適應並加入
2.聚會準備較為簡單,只要有簡單詩歌、破冰、經文、分享即可,且人數較少壓力較小
3.聚會時間較短,可以減少忙碌的人參加的負擔
4.人力可以專心擺在關懷,關懷力道強
5.若是和主日禮拜的新朋友關懷連結得好,可以成功邀請很多新朋友
6.做得好的話可以鼓勵大部分的人都參與小組的事奉,教會許多工作也可以透過小組長來了解各種人才
7.小組必須要有足夠小組長及區牧等等投入,會強迫不斷有人投入這個區塊
8.小組模式權力集中在區牧、小組長身上,決策快速不會有太多雜音
缺點:
1.缺乏和其他不同小組的人互動的機會
2.如果只有小組,卻沒有系統性的訓練和主日講道,會缺乏成長和願景
3.可以一直在同一個小組,不用一直轉換,但也很侷限在這個小團體
4.比較沒機會邀請講員來演講
5.如果沒有福音及外展行動,容易變成內聚團體而不成長
6.小組長個人須兼顧關懷、行政、牧養等等,壓力較大(看是採取哪種小組精神)
7.小組長必須先經良好訓練
8.小組長如果自己也必須參加小組長的小組,就會變成一週要排出兩段聚會時間

團契和小組型態都有做得很不錯的範例,當然若是團契到達100-200人以上是不是要拆成兩個團契比較好,又是另一個問題。若是團契能同時具有小組,並特別重視新朋友及主日禮拜新朋友的關懷,且不斷增加輔導投入,或許能避免一些團契型態的缺點。若是小組常舉辦聯誼並配合良好訓練,或許能避免一些小組的缺點。

當然型態有好有壞、有優有缺,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倚靠上帝,不然我們什麼都不能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