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馬太福音的家庭觀

台神  王道仁

壹、       前言

華人傳統對家族與家庭非常重視,最近教會界也漸漸看重家庭,強調家庭優先。不過什麼是聖經的看法呢?以下希望從馬太福音來探討基督信仰對家庭以及家庭優先順序的看法。
以下會就上帝與家庭的優先順序、夫妻與親子關係的優先順序、屬靈的家庭關係,以馬太福音相關的經文進行探討,並參考學者的意見。經文的選擇是快速瀏覽馬太福音,並使用BibleWorks 7.0搜尋關鍵字父親(path,r)、母親(mh,thr)、兄弟(avdelfo,j)、姊妹(avdelfh,)、兒女(te,knon)、兒童(paidi,on)、家(oi=kojoivki,a)之後,從當中選擇相關的經文出來探討。

貳、       上帝與家庭的優先順序

馬太福音中和上帝與家庭的優先順序有關的經文包括4:18-227:7-128:18-2210:16-3912:46-5015:1-919:16-3022:34-4023:8-12,以下會先分別討論,再綜合討論。

一、 馬太福音四章18-22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得烈,在海裏網;他們本是魚的。耶穌對們說:「來跟我,我要叫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從那裏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太4:18-22 新標點和合本)
這段經文是耶穌剛出來傳天國的福音,開始呼召門徒的經文。耶穌要雅各和約翰離開原來的職業,也離開父親來跟隨耶穌。在這裡耶穌和天國是優先於家庭,因此雅各、約翰為了耶穌和天國而辭別父親和家傳事業。Keener指出猶太社會很看重孝敬父母及支持父母的經濟,因此放下父親跟從耶穌可能帶來公開的羞辱,也因此耶穌在此的呼召是格外具挑戰性。[1]Luz則認為這裡符合馬太福音一貫強調必須為了天父付上代價,甚至優先於親生父親。[2]不過另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在此父親仍參與補網,表示至少仍有部分工作能力,因此未必是要門徒在父母無法照顧自己時放棄對父母的照顧。

二、 馬太福音七章7-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7-12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宣教神學

台神  王道仁

一、 宣教神學是什麼

宣教神學(missiology)是由拉丁文missio來的,本義就是差遣。[1]此字在新舊約聖經對應的字應該是xl;v'(差遣)及avposte,llw(差遣),[2]不過「宣教」的在現代的涵義與用法常已脫離這兩個字原本在聖經的用法。因此我認為「宣教」是一個概念,「宣教」當然也來自聖經,但如何去定義宣教則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義方法。若純粹用「差遣」的概念來定義,正如耶穌所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因此宣教就是去完成耶穌差遣我們在世界的使命。宣教的重要性很容易從這個定義看出來,因為宣教就是我們存在世界的目的和意義。

二、 不同的宣教神學

由於宣教的定義很模糊,每個人都喜歡用自己的定義並否定別人的定義,因此發展出很多不同的宣教神學。我將其分類如下:

(一)          傳福音的宣教神學

    常有人將宣教單純地定義為傳福音帶人信主,[3]這也是台灣地方教會最常使用的定義。在神學界將宣教定義得非常複雜,有許多深入的反省,但在教會界常常讓人無法了解。以我在台灣地方教會和信徒接觸的經驗中,信徒很少去區分宣教或傳福音,也因此若要擴充宣教的定義,就必須更努力說明清楚。
    也有人進一步將宣教及傳福音定義為教會的增長,[4]或用教會增長去評估宣教及傳福音的成果。因此就比較能用客觀的數據來評估教會,並檢討各項宣教及傳福音的工作。
    單純把宣教定義為傳福音,缺點就是可能忽略傳福音以外的工作,或是如Bosch所擔心的,使傳福音獨立出來而變得和其他工作完全無關。[5]耶穌被上帝差遣來世界不只有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也包括關懷有需要的人、對抗不公義等等。Bosch認為傳福音應該是教會每一項工作的核心,而不可和社會關懷、正義、生活實踐分開。[6]分開的結果,就可能變得忽略其他。[7]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鄉村宣教

台神  王道仁

壹、       鄉村的宣教

下資訊根據我們對鄉村會同工的訪談、我參鄉村教會福音隊的經驗、鄉福陳文逸牧師的演講綜合歸納而成。

一、 鄉村宣教的挑戰

長老教會在鄉村的宣教一直都很強,在台灣的各鄉鎮幾乎都有長老教會。但也有許多鄉鎮的長老教會宣教陷入瓶頸,目前長老教會在台灣鄉村宣教有以的挑戰:
1.      缺乏長期投入的人才:鄉村本來人就比都市少,加上人口老化,能投入事奉的人就比較有限。而鄉村的教育資源屬於弱勢,因此外來的人才例如牧者或傳道也常因子女育問題而離開。而長老教會的鄉村教會若無法在幾年內成為堂會,傳道也常因無法封牧而離開。
2.      缺乏財力資源:鄉村遍收入,奉獻也少,因此財力常不足。財力不足也會影響人才的投入,無法聘請更多的全職同工。
3.      民間信仰與社群的緊密結合:鄉民間信仰的各種活動已經成為整個社區、整個家族的活動,因此改變信仰常常需要脫離原有社,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4.      信徒的流失:教會帶領的信徒常因讀書或工作的原因離開鄉村,長久培養的成果不斷流常引起挫折感。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好書介紹:做傷心人的好朋友

台神  王道仁

這本書我在CPE讀的書當中,很推薦的其中一本,是戴勞爾‧肯寧寫的,在2003年中主出版。書中針對不同的傷心情境做出很好的建議,對進行牧養關顧、協談的人是很好很實用的意本書。
一、        本書內容的摘要
    本書中作者先分享為何寫這本手冊,並釐清上帝對苦難的旨意。作者認為上帝並沒有使苦難發生,人受苦並不合乎上帝的旨意,但上帝和受苦的人同在,上帝對苦難的回應使人得益處(P42)。接著作者針對意外死亡、絕症死亡、自殺、離婚、喪偶、器官傷殘、殘障子女、自然流產、嬰兒猝死症、誘殺兒童、被綁架的兒童、絕症死亡的兒童、和兒童談死亡、出養、墮胎、性侵害、阿茲海默症、養護機構提出關懷的建議,並探討天堂的盼望。
二、        本書對我的幫助
1.     書中提醒意外死亡的家屬,否認和麻木震驚會持續很久(P59),會有異常的愧疚感並會希望找出可指責的對象(P60)。因此書中建議避免提起類似事故,要直接使用「過世」的字眼來幫助家屬接受,體諒家屬需要反覆談論這些事情,並可藉由一些理性的提問來分辨合理或不切實際的愧疚感(P64-65)。這些是很好的提醒。
2.     書中提醒面對絕症的病人,可以肯定他們現在的容貌、提供最近新聞(P80-81),這是現在CPE可以直接使用的。
3.     書中提醒關懷自殺的家屬時,要和接受其他死因一樣地接受自殺死因,不要試圖讓家屬說出「自殺」這個字,避免怪罪家屬,並提醒家屬不要用今天已知的事情來評斷昨日,造成過度愧疚感(P97-98)。
4.     書中提醒關懷離婚的子女時,要避免傷害他和父母任一方的關係,並要讓離婚的人感到被接納,也可介紹他和離過婚的人談一談(P106-110)。
5.     書中提醒年輕喪偶會更憤怒,而喪偶的先生較易被忽略(P121)。喪偶者可跟孩子說明他不會忘記過世的配偶,但仍需要成人間的感情(P123)。關懷時不要太早強迫他進入新的關係,也不要評斷他太快進入新的關係(P125)。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好書介紹:請容許我悲傷

台神  王道仁

這本書我在CPE讀的書當中,很推薦的其中一本,是蘇絢慧寫的,在2003年張老師出版社出版。書中蘇絢慧分享自己悲傷及輔導悲傷的經驗,並提供悲傷輔導者的注意事項。有些地方比較沒有次序,但瑕不掩瑜。

一、        本書對我的幫助
1.     書中提到悲傷是因為我們有愛(P5),這對悲傷是一種肯定,也是比較樂觀的解讀方式。我本來就是比較悲觀的人,因此覺得現在的快樂會成為未來悲傷的回憶,也就是有愛就會導致悲傷。不過像書中這樣反過來描述,肯定悲傷是因為有愛,這能幫助我們肯定並容許自己悲傷。
2.     書中提到作者想為一位臨終病人舉辦慶生會,但病人覺得不用麻煩。作者則說明慶生會也是為了家人,讓他們有機會表達愛(P63)。我覺得這個講法很好,可以幫助病人。
3.     書中作者和臨終病人孩子的對話很有技巧,從「常看到你在這裡,你來病房做什麼?」、「媽媽生病很久了,對不對?」、「你知不知道媽媽生什麼病?」一直到「你知不知道媽媽可能沒辦法回家了?」(P89-90)和孩子談生病、死亡等,這些是很好的用語和技巧。
4.     作者提到自己失去父親的經驗,並沒有機會向父親告別,是他很大的遺憾(P69-71),因此作者提醒臨終要讓孩子參與(P74)。作者也提醒醫療團隊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悲傷,反而要輔導單親父母陪伴孩子的悲傷(P86-87)。這我認為是很好的提醒。
5.     書中提醒陪伴悲傷的人,速度要和悲傷的人一致。過快時會要求悲傷的人趕快走出悲傷,過慢時則可能質疑悲傷的人為何已經走出悲傷,這都是不正確的(P195-196)。這是很好的提醒,否則就變得不是以悲傷的人為主,而反而是關注悲傷輔導者的需要。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好書介紹:敘事從家庭開始

台神  王道仁

這本書是我在CPE讀的書當中,很推薦的其中一本,是列小慧寫的,在2009年突破出版社出版。書中介紹敘事治療,並以自己親身經歷來講解如何進行敘事治療。

一、        本書對我的幫助
1.     書中建議要將問題外化,就可以讓人有空間去檢視問題,並決定是否要繼續被問題控制(p32-34)。這種作法確實能增加自信與掌控感,或許能幫助案主充能並面對問題。我本來擔心這種作法需要認知功能良好才能進行,不過以作者家庭為例,小孩也能相當程度被點醒。
2.     書中提醒社會主流價值是被建構出來的(P45-50),這讓我對別人的許多期待,是否也是受制於主流價值?有時我的一些看法和主流價值觀是衝突的,因此會讓我焦慮。看完這本書也提醒我主流價值不見得一定是對的,可以放心地去走出自己新的一條路。這也和書中提到敘事治療是發掘多元生命故事、發現生命的豐富吻合(p31)。
3.     書中分析香港升學主義造成的問題(p88-93),其實台灣的情形跟香港類似,之前上基督教教育的課時也有討論這個問題。成績的好壞會影響學校的選擇,進而影響工作賺錢的情形,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仍有相當程度影響。但賺錢與否並非人生唯一價值,其實很多工作雖然辛苦,但仍能養活自己。不過這又牽扯社會階層的問題,貧窮的階層若不仰賴升學有時很難脫離貧窮。話說回來,若不到貧窮的程度,或許不用太在意這部份,我想應該要容許多一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