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仁
壹、 前言
在許多文本裡面我選擇了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1這是因為從以前就聽過這本書,一直很想看。看完除了覺得非常好看之外,對台灣的處境及自己的認同也有很多感觸。以下分成兩部分來討論。
貳、 台灣人的認同
這本書提到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台灣人不被當時殖民的日本認同,日台平等只是口號,甚至日本統治下的皇民和非皇民有極為不平等的待遇;台灣人不被中國認同,因台灣受日本統治,當中日戰爭發生的時候,忠誠度被懷疑有問題;台灣自從被荷蘭殖民、被中國拋棄、被日本殖民,似乎一直都不是被認為是主體來看待。因此將台灣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實在是非常貼切。
自從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剛開始也不是以台灣為主體,228事件、消滅河洛話、歧視本省人及本省文化等,這更加深了本省台灣人的悲哀。但隨著解嚴開放、政黨輪替等等,原來的不平等漸漸弭平,甚至本省文化漸漸成為主流,本省族群的台灣認同漸漸展露。
但我們思考認同問題的時候,也不能只站在本省族群的立場。從原住民的立場來看,從荷蘭、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一路下來,各族原住民文化一直都是被打壓,更從來不是主體,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此。從1949年中國撤退來台的族群,雖然對原來的故鄉中國有憧憬和懷念,但大部分也在台灣落地生根,漸漸融入台灣文化與經驗當中。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從各國來台灣,漸漸也形成另一個台灣文化。
可惜的是,不同族群及文化間常有衝突,媒體及選舉更加深了這些衝突。一方面一部分歧視本省文化的情形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本省文化成為主流後也開始對外省文化反攻,而歧視原住民及外籍配偶的文化則一直存在。其實正如本省族群出國後對台灣會有緬懷一樣,外省族群會緬懷中國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之前國民黨政府的確對本省族群有許多傷害,但本省族群也對原住民、外籍配偶有許多傷害。若各族群能尊重彼此族群的記憶和文化,對過去的傷害承認、道歉並紀念,然後共同塑造一個新的台灣文化一起向前走,豈不是很美的事?正如邱貴芬所分析的:台灣文化本來就是跨文化,「純」台灣文化本來就不存在。2若永遠以自己文化為本位,不承認別的族群文化,台灣永遠沒辦法走向族群和解。
或許台灣可以參考南非和美國黑人白人和解的路程,從他們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參、 我自己的認同
我的家族是本省家族,在日據時代充分體會到亞細亞的孤兒感受。不過血統上也肯定混有平埔血統,甚至可能混有荷蘭血統。那我的認同該是什麼呢?我自己族群的記憶是什麼?最近接觸許多台灣歷史和地理的資料,才發覺自己對台灣的歷史和地理真的知道太少。從長濱文化人到各地發展史,這些都是之前被壓抑至邊緣的記憶與文化。一方面自己應該要尋根,更深入了解自己族群的歷史,甚至是壓迫別人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期許自己更認識其他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唯有認識自己族群過去的錯誤,才能成長並改變;唯有認識其他族群的心聲,也才能體會及體諒,台灣也才有和解並創造新文化的一天。
肆、 結論
台灣有豐富的族群和文化,「亞細亞的孤兒」將本省族群在日本統治時代下的記憶,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期盼台灣各族群能更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共同創造新的台灣文化,也期盼自己參與在其中。
註腳
1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2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169-170。
參考文獻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