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好書介紹:教會大計─策略性計畫的九個步驟

壹、書籍資料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策略性計畫的九個步驟》(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 A New Model for Church and Ministry Leaders顧華德譯台北:華神,2005。


貳、摘要

導論:「策略規劃」就是思考與行動的流程,本書探討教會策略規劃的流程
一、     策略規劃的預備工作
1.      策略規劃的前置作業
(1)    策略規劃的接受度:評估教會、長執會、牧者對策略規劃及改變的接受度
(2)    策略規劃的核心成員:5-12人,主任牧者為主要負責
(3)    策略規劃的時間:10-20工作天,可打散分次
(4)    策略規劃的場所:可用教會、退修會
(5)    策略規劃的創意工具:開門見心、腦力激盪、集思廣益、智力震撼、流程設計版、狀況推演
(6)    策略規劃的決策:級數110、共識決、狀況推演
2.      認識組織增長S曲線
(1)    S曲線:組織自然發展的過程,包含起始→成長→停滯→死亡
(2)    教會的生命週期:植堂期→成長期→高原期→衰退期→死亡期
(3)    美好的組織、事物都有結束的時候,因此教會必須「變革」來啟動新S曲線
(4)    啟動新S曲線的三個時機:植堂期(重新植堂)、成長期、高原期或衰退期
(5)    策略規劃的九個步驟可啟動新S曲線
(6)    變革神學:教會的核心價值、使命絕不會改變,但形式則可以因應環改變
二、     策略規劃流程
1.      事工分析:客觀分析教會內部及外部的情況
(1)    教會內部分析
1.      生命週期分析:教會在S曲線的哪一點
2.      效能分析:教會優點、缺點、極限
3.      方向分析:教會使命、異象
4.      策略分析:教會推動使命、異象的方法及效果
5.      會眾分析:人口統計、心理統計
6.      文化分析:教會傳統、英雄、期待、禁忌、象徵
7.      阻礙分析:人為阻礙、組織阻礙
8.      靈命分析:成熟或幼稚、屬靈或屬血氣、嚴苛或放縱
9.      活力分析:充沛或枯竭
10.  情緒分析:興奮或沮喪
11.  財務分析:預算、債務、奉獻
12.  年齡分析:會眾的年齡、建築物及設備的年齡
(2)    外部分析
1.      社區分析:人口統計、心理統計
2.      危機分析:沒落的社區、和教會競爭的團體(如百貨公司、其他教會)
3.      機會分析:非信徒、遷入者、學生、特殊族群、企業
2.      價值發現:我們為何事奉?
(1)    價值的重要性:決定特色、主導會眾參與、傳達重要觀念、篩選好的變革、影響整體行為、激發會眾行動、增加會眾對領袖信任、促進事工成功、影響使命異象
(2)    價值的定義:驅動教會的恆常、熱切且合乎聖經的核心信念。
(3)    價值的種類:意識(察覺)與否、共享與否、個人與團體、實際與期望、單一與多重、一致(多重可以一致)與否、正面與否
(4)    價值的發掘:認識教會中個人的價值觀,並發掘教會集體實際的價值觀。領袖初期任務並非改變價值觀,因價值觀的改變必須二到四年
1.      價值發掘的方法:討論價值定義及重要性、研究其他教會的價值、評估自己的核心價值、流程設計、描繪完美教會、審查預算
2.      牧者和教會應該互相了解彼此的核心價值觀
(5)    價值的建構:由主任牧師撰寫初稿,其他同工編輯。先釐清價值和形式,決定價值的數目(不可太多),決定格式,寫出後評估
(6)    價值的傳達:用講道、週報等傳達教會核心價值觀
3.      使命建構:我們應該做什麼?
(1)    使命的重要性:主導事工方向、決定事工功能、展望事工未來、提供決策方針、激勵事工合一、塑造策略、提高事工效率、確保永續經營、協助事工評估
(2)    使命的定義:使命要廣泛、簡潔、合乎聖經,對教會應進行實際事工的宣言
(3)    使命的建構: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對象是給教會成員,有四步驟:
1.      教會應進行的事工是什麼:事工對象是誰?如何事奉這些人?
2.      如何用文字表達
3.      是否廣泛但明確
4.      是否言簡意賅
(4)    使命的傳達:和價值傳達類似
4.      環境探索:外界情形如何?
(1)    解讀時代:社會環境、科技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思想環境,必須要有時代守望者定期討論關心時代
(2)    認識教會界大環境:教會環境包括不同教會類型及新興教會文化,也必須有教會的守望者定期討論關心,並整理出教會因應之道
5.      異象開創:教會未來的樣式
(1)    異象的重要性:促進合一、增進動力、提供目的、孕育勇氣、強化領導、追求卓越、支撐事工
(2)    異象的定義:異象源自使命,用未來的理想激勵人向前走。異象要明確、具挑戰性、可以落實、是事工的未來、是必成的一幅圖像
(3)    建構異象:要由主任牧者發起,由其他核心成員參與
1.      禱告
2.      擴張使命
3.      心懷大志
4.      筆尖的腦力激盪
5.      組織異象
6.      檢測異象
7.      抱持耐心
(4)    傳達異象:包含領袖的典範、講道等
6.      策略擬定:要如何達到使命及異象?
(1)    策略的重要性:成就使命異象、促進了解、提供動力、善用上帝的資源、透露上帝的祝福
(2)    策略的定義:配合使命、是一個流程、提供方法
(3)    策略的建構:策略可隨環境及時代而改變
1.      目標群體:確認群體、蒐集資訊、建立虛擬對象、決定教會類型
2.      實作策略:內容包括使命宣言、策略目標、行動步驟、視覺象徵
3.      同工:以使命和異象挑選同工,寧缺勿濫,要確定職位、尋找適當人選、確定同工團隊組織、訓練同工、照顧同工
4.      場地設施:確定教會場地設施適合接觸目標群體
5.      財務:從異象、聖經的教導鼓勵奉獻,亦可考慮募款機構
7.      策略執行
(1)    訂定執行目標:按照現有情形訂目標,幫助會眾經歷變革
(2)    決定優先順序:禱告、衡量哪一項目標影響較大、影響最直接
(3)    條列作業項目:按照目標訂定作業項目
(4)    設定期限:為每個作業項目定期限
(5)    知人善任:找到適合的人
(6)    宣導執行計畫:用各種方式不斷溝通與傾聽
(7)    執行月會:每月討論進度及困難
8.      危機處理:防患未然
(1)    突發事件的本質:無法預見,有正面也有負面事件,對教會影響也不同
(2)    危機發展的階段:警告階段、劇烈危機階段、舒緩危機階段、解決危機階段
(3)    危機處理應變計畫:成立應變團隊、搜尋潛在突發事件、決定應變步驟、宣導應變計畫、透明化處理、尋覓危機中有益的機會
9.      事工評估
(1)    評估的目的:重整事工、釐清事工優先順序、有助於工作評鑑、鼓舞士氣、糾正事工、推動事工進步
(2)    評估者:教會內的人、教會外的人
(3)    評估對象:事工團隊、事工成果
(4)    評估流程:任命適合的負責人、設計評鑑表、確定參與評估的人、確定審核評估結果的人
評估頻率:按照不同的項目有不同頻率

叁、心得感想

    我很喜歡這本書所介紹的「策略規劃」,其實過去的教會並非沒有使用策略規劃,只是本書將其整理得比較仔細和完整,是很好的參考。
    書中提到要「變革」才能邁向新S曲線來成長,並且區分不可改變的核心價值、使命與可改變的形式。[1]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區分,不過實際上如何去區分,有時並不容易。另外我認為「變革」的必要性在於時代與環境也不斷在改變:若時代與環境並無改變,則教會無須尋求形式和方法的變革。但很明顯地時代與環境不斷在改變,並且越變越快,因此教會必須堅守核心價值與使命,而形式或方法則不能一成不變,否則無法適應。
    整個策略規劃若要推行在現有長老教會,有些可以和現有策略規劃系統結合,例如可以運用年底事工研討會來進行策略規劃的步驟。而老師所建議十年、五年、三年的長遠規劃,也可以用這個機會來討論。
    關於「核心價值」、「使命」、「異象」的用語,其實很混亂,許多書籍都採用不同的定義。其實聖經中「異象」的原文,根據IDB[2]包括希伯來文!Azx'(異象、啟示的話)、[3]ha'r>m;(異象、鏡子)[4]及希臘文o[rama(景象、異象)、[5]ovptasi,a(異象)、[6]o[rasij(眼睛、景象、異象)。[7]這些原文字所謂的異象是領受異象的人在超自然的情形下實際看到上帝所要啟示給他的景象,這和本書所論及異象並不一致。
    我認為實際在教會使用核心價值、使命及異象的時候,一種做法是將其努力區分清楚,另一種做法則是將其簡化來使用。若是教會要一起研讀這本書,則可按此書來定義每一項;若教會沒有要研讀這本書,有些用語或許可考慮交換使用,最主要就是要凝聚教會的焦點與方向。
    其實教會自古以來都有核心價值、使命等等,只是不見得有將其文字化。文字化的優點則是促進溝通與傳達,並且可以輔助決策。關於核心價值、使命、異象的凝聚,書中很強調主任牧者由上而下的方式再加上同工的輔助,[8]不過在長老教會的文化底下不見得可行。以長老教會長老治會的精神來看,倒是可以考慮由小會或核心同工和牧者共同來凝聚。
    書中提到一些凝聚方向彙整意見的方式都很實用,例如「流程設計」:先讓大家廣泛地發表意見,慢慢整合各意見以後,再讓大家用標籤或數字來篩選出最優先的意見。[9]「狀況推演」則是一個處理重大決策的好方法:先定出重大決策的幾個方案,接著分析並預估結果,最後再評估決定。[10]
    書中也提醒共識和多數決不同,差別在於參與者的靈命。[11]老師則建議儘量不要採用表決方式來解決問題,先請小組去研究並進行私底下溝通。我認為以台灣的文化來說,硬是用表決的方式確實可能引起反彈,不過也要看事情。例如我們組在練習凝聚核心價值、使命、異象的時候,其實大家觀念差距不大,只是在用語細節上面看法不同,類似此情況可考慮流程設計來投票選出最優先的選項,減少不必要的僵持。另外一些影響較不大的事情也可以用表決來節省時間,例如要去哪裡玩之類的。但對於影響較大或會有爭議的事情,用更多時間討論、研究並私底下溝通則是較好的方法。
    關於危機處理,我覺得這本書有很好的提醒。其實教會常有許多危機,若能防患未然,或有妥善處理,能減少教會許多負面突發事件的影響。
    關於評估,我發現教會界有兩端走向,一端正如此書的觀點,非常重視效率、成果與客觀評估;[12]另一端則強調忠心比成功重要、質比量重要、上帝的接納與肯定比人的肯定重要。我認為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每一位基督徒在上帝面前都被上帝所愛與接納,這是基督徒無論如何都必須把握的核心,這也是羅8:31-39的精神。第二個層次則是忠心與盡力的評估,每一位基督徒被上帝託付的不一樣,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否忠心與盡力,是需要被評估的。第三個層次是客觀成果的評估,藉此可觀察是否有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情形,也可以檢討人與策略。此層次評估不見得只看量或數字,亦可進行質的評估。從25:14-30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的評估。
    我認為第一個層次一定要把握好,否則事奉者會有不安全感,甚至可能造成一直要用行為討好上帝的壓力。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中,其實只有上帝是最終的判準,因為不管由誰來評估都可能會有盲點。特別是第三個層次,由於每個人的起點不同,又常忽略質的評估,常成為競爭、嫉妒、得失心、虛假挫敗感或安全感的來源。但另一方面,完全忽略第三個層次的評估也可能產生問題,人因著自我的盲點也可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不願改進,或不斷採用事倍功半的策略。因此我認為三個層次都是有必要的:先在上帝裡面得到上帝與弟兄姊妹的接納,接著從第二個層次及第三個層次的自我及彼此評估中學習。評估的時候也要學習注意上帝的眼光,避免客觀評估的漏洞,運用其成為良好的參考指標。


[1]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策略性計畫的九個步驟》(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 A New Model for Church and Ministry Leaders),顧華德譯(台北:華神,2005),6975-76
[2] B. D. Napier, “Vision,” IDB 4:791.
[3] Ludwig Koehler, Walter Baumgartner and Johann Jakob Stamm, eds., “!Azx;,” HALOT, CD-ROM.
[4] Koehler, Baumgartner and Stamm, eds., “ha'r>m;;,” HALOT, CD-ROM.
[5] Frederick W. Danker ed., “o[rama,” BDAG, CD-ROM.
[6] Danker ed., “ovptasi,a,” BDAG, CD-ROM.
[7] Danker ed., “o[rasij,” BDAG, CD-ROM.
[8]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131150-151199-202
[9]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41-45
[10]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45-46307-316
[11]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48-50
[12] 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教會大計》(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281-288

1 則留言:

Aco 提到...

那這本書你還需要嗎?
或者攜帶到花蓮去了

很想省錢的和平教會會友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