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教會中的牧養關顧》讀後心得:牧者或同工如何實踐牧養探訪

王道仁
壹、 牧者牧養探訪的時間規劃
        布里斯特在《教會中的牧養關顧》當中認為即使現代社會如此忙碌,也不應放棄對會友的牧養探訪,1 並提到牧養探訪可以是電話訪談或到家庭、醫院及工作場所探訪。2
        布里斯特的看法讓我感觸良多,因牧者的時間畢竟有限,之前在母會擔任小組長時,只有約40個小組員需要關懷,就已覺無法照顧到每一位,更何況許多教會是超過100人或200人。牧者可以將牧養關顧的工作分給小組長、團契同工等,但就會友的感受,被同工關心或被牧者關心仍然有差別:每一位會友都希望自己能被牧者關心。
        這其實是一個兩難局面:若牧者負擔所有牧養關顧,則對每個人的關懷品質、講道的品質、家庭的責任等都會受到影響。但若牧者只負擔同工的牧養關顧而由同工去牧養其他人,則許多人會覺不受重視。
        這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考慮團隊事奉,增加牧者的人數;另一方面大教會的會友也應修正部分的期待,要理解牧者無法像小教會的模式來關心會友;最後我認為牧者仍可嘗試排出時間進行針對廣大會友的牧養關顧。
        既然牧者時間有限,牧者可以限定能排出來的牧養關顧既定時間,這是在緊急重大事件之外的例行牧養關顧時間,例如每週一天來進行日常探訪。正如牧者會排時間出來每天靈修禱告,也可以安排一小段時間是進行電話探訪。排出來的時間可以很短,例如15分鐘,但透過這個方式,即使許多家庭是好幾個月才輪到一次,仍可能達到部份功能。另外牧者也可以特別安排每日或每週不同的牧養關顧主題,例如週二針對核心同工、週三針對一般會友、週四週五針對新朋友、社區朋友或初信者、週六針對較少來的會友等,或是單週關懷核心同工及一般會友,雙週關懷新朋友、社區朋友、初信者及較少來的會友。這些分類是為了加強關懷特別需要的對象。針對新朋友、邊緣會友或社區會友,也可以用每月或每季一次的方式,趁節慶或大型活動,進行較廣泛的邀請。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教會如何推動信徒教育?

王道仁
        最近基督教教育課程中在思考的問題:教會如何推動信徒教育?我的看法如下: 
若以信徒年齡層不同需要來區分,應該有兒童、青少年、社青、中年、老年的教育。若以信仰成長來區分,應該有慕道、初信、成熟各階段的教育,另有聖經、神學的教育。若以個別不同恩賜來區分,應該有音樂、關懷、福音、禮拜、社會工作、教育、禱告、財務等的教育。理想的信徒教育是針對不同信徒的需要,幫助每一位信徒成長、發揮恩賜,成全基督的身體來榮耀上帝。
現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育包括主日禮拜、主日學、團契、詩班,另有教會發展小組。透過團契、小組及主日學來教育各年齡層,透過小會問道、慕道班、初信班來教育信仰,透過禮拜、講道來教育聖經,透過詩班及長執訓練來教育不同恩賜。不過可惜的是,許多教會主日學只有兒童主日學,而團契有時只發揮內聚聯誼效果,而缺乏幫助信徒成長的功能。教會中更有許多會友沒有參加團契、小組,也因此缺乏成長的機會。就信仰成長而言,小會問道時間較短,而有完整慕道班或初信班教育的教會並不多,對於初信者的支持與陪伴就顯得不足。初信者站穩腳步以後,如何能更加成熟,加入事奉並陪伴其他初信者,這部份的教育更為缺乏。不同恩賜的發揮與訓練,除了音樂和長執之外,似乎也付之闕如。以重要性來看,信徒教育最基本的應該是信仰成長的教育,應該優先於個別恩賜,不過這也是目前長老教會最缺乏的。
期待長老教會能加強信仰成長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有系統的慕道班、初信成長班、進階班等等,並針對不同年齡層來調整課程內容,總會可以考慮規畫一系列這方面的教材。即使是按照現有體制,也可考慮在團契或主日學去加強信仰成長的教育,例如三年或六年內至少要顧及信仰成長教育的哪些層面。這樣做的缺點是不一定能符合參加者的需要,因參加者在信仰成長的階段是不同的,不過也不失為補救方案。
長老教會很多信徒除了禮拜外,並沒有參與事奉或其他,這其實是很可惜的。禮拜固然能給予很好的教育,但常無法完全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信仰歷程及不同恩賜的需要。但邀請這些信徒事奉時,常遇到困難。以教會為主體來思考時,會發現許多信徒無法配合教會現有事奉的規劃。但若以信徒為主體來思考,就轉為去發展適合信徒的事奉來幫助信徒成長。不然信徒空有許多恩賜,卻無法和教會配合,是非常可惜。期待長老教會在各方面不斷進步,發展合上帝心意的信徒教育。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推薦「網路追追追」網站

「網路追追追」是一個網路傳言求證的網站
http://examine.nownews.com/
由於現在網路傳言真的很多
許多可信度仍待驗證
推薦這個會去求證的網站
有需要可以上去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