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教材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好書介紹:做傷心人的好朋友

台神  王道仁

這本書我在CPE讀的書當中,很推薦的其中一本,是戴勞爾‧肯寧寫的,在2003年中主出版。書中針對不同的傷心情境做出很好的建議,對進行牧養關顧、協談的人是很好很實用的意本書。
一、        本書內容的摘要
    本書中作者先分享為何寫這本手冊,並釐清上帝對苦難的旨意。作者認為上帝並沒有使苦難發生,人受苦並不合乎上帝的旨意,但上帝和受苦的人同在,上帝對苦難的回應使人得益處(P42)。接著作者針對意外死亡、絕症死亡、自殺、離婚、喪偶、器官傷殘、殘障子女、自然流產、嬰兒猝死症、誘殺兒童、被綁架的兒童、絕症死亡的兒童、和兒童談死亡、出養、墮胎、性侵害、阿茲海默症、養護機構提出關懷的建議,並探討天堂的盼望。
二、        本書對我的幫助
1.     書中提醒意外死亡的家屬,否認和麻木震驚會持續很久(P59),會有異常的愧疚感並會希望找出可指責的對象(P60)。因此書中建議避免提起類似事故,要直接使用「過世」的字眼來幫助家屬接受,體諒家屬需要反覆談論這些事情,並可藉由一些理性的提問來分辨合理或不切實際的愧疚感(P64-65)。這些是很好的提醒。
2.     書中提醒面對絕症的病人,可以肯定他們現在的容貌、提供最近新聞(P80-81),這是現在CPE可以直接使用的。
3.     書中提醒關懷自殺的家屬時,要和接受其他死因一樣地接受自殺死因,不要試圖讓家屬說出「自殺」這個字,避免怪罪家屬,並提醒家屬不要用今天已知的事情來評斷昨日,造成過度愧疚感(P97-98)。
4.     書中提醒關懷離婚的子女時,要避免傷害他和父母任一方的關係,並要讓離婚的人感到被接納,也可介紹他和離過婚的人談一談(P106-110)。
5.     書中提醒年輕喪偶會更憤怒,而喪偶的先生較易被忽略(P121)。喪偶者可跟孩子說明他不會忘記過世的配偶,但仍需要成人間的感情(P123)。關懷時不要太早強迫他進入新的關係,也不要評斷他太快進入新的關係(P125)。
6.     書中提醒面對乳房切除、顏面或肢體傷殘者時,要尊重他們,把他們當作正常人,寧可直接問他們也不要盯著他們看、避開他們或誤解他們(P140-141)。
7.     書中提醒面對生下殘障孩子的父母時,不要去問那些會引發更多罪惡感的問題、不要預測孩子的潛能、不要作比較、不要告訴父母每個人都會接納這個孩子(P157)。
8.     書中提醒對於經歷自然流產的父母,不要因他們有其他孩子就說他們會沒事,要記得孩子的生日忌日(P172),不要忽略阿公阿嬤(P165),不要建議他們再生一個(177)。
9.     書中提醒面對嬰兒猝死症的父母,要提供嬰兒猝死症的資料讓他們釋懷、避免控告或問一些會引起愧疚感的問題、記得孩子的生日和忌日(P194-196)。
10.    書中提醒親人因暴力而死亡的家屬,通常需要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來恢復,而過世半年常常是最痛苦的時候,卻是別人期待他們要走出來的時候。家屬可以考慮接受家庭治療,另外關懷者要容許他們生氣,也不要評斷他們的笑聲(P211-214)。
11.    書中提醒關懷失蹤孩子的父母要長期的做、積極提供消息、鼓勵父母要有信心並堅持(P229-230)。
12.    書中提醒關懷絕症孩子的父母,要鼓勵他們參加成長團體、可以錄下一些美麗回憶、鼓勵他們除了彼此要有其他支持、肯定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注意生日、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等節日、孩子過世後不要擅自移動孩子的衣服(P244-248)。聖誕節在國外是家族團聚的時間,因此在台灣反而是要注意過年。
13.    書中提到可以透過動植物來教導孩子死亡,要誠實並直接使用死亡的用語,要讓孩子知道有人會照顧他,要容許幽默,要察覺孩子非理性的罪咎感,不要指派孩子代替已逝父母(P254-259)。
14.    書中提醒出養的母親也承受極大壓力和哀傷,不要質疑出養的母親的愛,不要將孩子貼上標籤(P274-278)。
15.    書中提醒關懷墮胎的母親時,可以鼓勵她為孩子命名,尋求上帝的赦免,饒恕自己和別人,避免為了補償而再度懷孕,不要忽略孩子的父親,並注意孩子的忌日(P290-293)。
16.    書中提醒關懷被性侵害的人,要檢視自己的偏見,要尊重並避免責備,要區分性侵害和健康的性行為,不要對他說他要負責,要鼓勵他尋求專業輔導(P306-309)。
17.    書中提醒關懷失智症病人的家屬,若病人入住養護機構,這常讓家屬覺得很痛苦,因此要支持家屬(P325),對其他住養護機構的家屬也是一樣(P344)。
三、        對本書的評估及或不同的觀點,提出問題
1.     關於苦難是不是上帝的旨意,人的受苦是不是在上帝的計畫中,作者提到加爾文的觀點,認為上帝知道每一件事,並且事情會如此發生也是上帝決定的(P41)。作者反對這個觀點,認為上帝其實不知道有關未來的每一個細節,但會回應發生的事情。而上帝對苦難沒有責任,苦難是違反上帝的旨意,但不管發生什麼苦難,上帝都能使其對人有益(P40-42)。我認為上帝是否知道每一個未來的細節,最重要還是要看聖經中上帝的啟示。我們知道罪惡不是從上帝來的,因此人的罪惡造成的苦難,自然不能歸因於上帝。另外我們知道有一些苦難確實是從上帝來的,例如耶穌的受苦,或上帝對以色列或基督徒的管教。另一方面,有些苦難則並非要去追究罪惡或原因,例如當人問耶穌天生視障者是因誰的罪惡,耶穌卻說:「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9:3)對於上帝是否已經知道或決定世界的每一件事,詩篇中提到「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139:16)另外按照作者的觀點,人受苦並不是上帝安排,甚至上帝不知苦難將會發生。但此種情形下,上帝是否有能力阻止苦難發生?若上帝沒有此能力,卻有能力將所有苦難轉為福氣,似乎有些矛盾。若上帝有能力阻止苦難發生,卻不阻止,即使不是上帝的責任,人仍可能對上帝生氣。我不認為所有苦難都不是上帝的安排,但我認同上帝最理想的心意,例如在伊甸園或在最終臨到的天國,並非要人在其中受苦。我也認同不要把所有的苦難都歸咎上帝,因人的罪惡和死亡並非來自上帝,要上帝負責是推卸責任。我也認同人受苦時上帝也一起受苦,這在耶穌道成肉身上有最具體的展現。不過我認為人的部份苦難仍可能是來自於上帝,有一些則是上帝並未阻止,但別忘記上帝也在其中受苦,正如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最後我也認同上帝有能力把所有的苦難轉為恩典,可信賴的上帝掌管一切是讓基督徒能完全放心的原因。
2.     這本書能對如此多的情境提出很好的建議,我覺得寫得很棒,值得實際遇到時再複習。
四、        是否可應用在臨床事奉上
1.     書中提醒關懷悲傷的人時不要轉移話題(P360),這次門診佈道正好遇到一位兒子車禍過世,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想轉移話題,這可能是人常見的防衛反應。因此關懷別人時,是很需要注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寶貴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