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
黃伯和的「奔向出頭天的子民」耳聞已久,這次期盼用這個機會來思考台灣人民的拯救。
貳、 台灣人民的拯救
黃伯和認為聖經中的拯救都是有團體特質,1基督教的拯救雖也關心個人罪得赦免,但更關心民族、社會群體及全人類的拯救,2而拯救的意涵是指民族或團體掙脫束縛追求自由新生命。3而台灣人民的拯救應該要追求人民自決自主,以人民為主體的出頭天。4
我認為聖經中拯救的意義,是同時包含出頭天得釋放和悔改罪得赦免。耶穌引用以賽亞書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新標點和合本)這裡強調拯救是脫離壓制得到自由,而「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這些則強調悔改罪得赦免,其實罪惡也綑綁人,因此脫離罪惡也是得到自由。
聖經也同時關心團體和個人的拯救:團體方面,舊約有很多關於猶太民族復興的預言,許多先知書也有關於其他民族復興的預言;5新約羅馬書也有對猶太民族得救的討論。個人方面,舊約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和以西結書第十八章都有談到個人的罪孽自己擔當,新約耶穌也對個人傳福音,罪得赦免因信稱義也都關乎個人。
從聖經看團體的拯救,一方面聖經關注一個既有團體或民族的拯救,另一方面也強調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3:28)因此基督信仰中,基督徒也因著被拯救,成為合一的新團體,舊有的仇恨和傷害都在主裡弭平。台灣是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且各族群彼此都有許多過去的裂痕,若能因著基督的拯救來反省、饒恕與合一,就能學習共同塑造族群和諧的社會。
黃伯和認為台灣人民的出頭天和拯救在於人民自決,但黃伯和也發現出頭天訴求較少觸及人性的罪惡。6因此只談人民自決的盲點在於:人民也可能自己決定走向不公義和錯誤,而單一族群的出頭天也可能反過來壓迫其他族群。因此我認為台灣人民的拯救不只是人民自決,而應包含兩大層面:一個層面在於去除台灣各族群中的不公義,塑造充滿愛、自由且互相尊重的環境,特別要避免只從單一族群角度去看。另一個層面則在於脫離人性的黑暗面與罪惡,和上帝恢復好的關係,並讓上帝幫助我們互相了解、反省、饒恕與合一。其實這兩個層面應該是相輔相成:基督徒追求公義、慈愛與自由,會吸引人歸向基督;而人歸向基督,就更能同心追求公義、慈愛與自由。
參、 結論
黃伯和提出出頭天的神學,讓台灣人民的歷史經驗和耶穌能有對話和互動,是非常不錯的論述。可惜太過強調團體得自由的部分,忽略了人性的罪惡,而對多族群如何一起出頭天也缺乏探討。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期待未來有更多更深的探討,幫助台灣族群之間更有公義,並且歸向基督。
註腳
1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台北縣:稻鄉,1991),p64。
2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p65。
3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p66。
4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p82。
5 例如埃及,參以賽亞書第19章。
6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p88。
參考文獻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台北縣:稻鄉,1991。
各類教材
▼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從「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談亞洲神學
王道仁
壹、 前言
宋泉盛對亞洲神學的看法非常有名,一直耳聞已久,但並無接觸。這次讀完《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後,對當中宋泉盛的文章有很多想法,在此分享。
貳、 亞洲和耶穌的會遇
宋泉盛認為基督教很晚才進入亞洲世界,亞洲是被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所塑造的世界,1亞洲並無參與基督教傳統神學的信仰之旅,2而耶穌所講的上帝國卻被傳統神學扭曲成以教會為中心。3因此亞洲神學應該回歸耶穌所講的上帝國,讓亞洲被壓迫者的故事中和耶穌的故事融合,從中發展亞洲神學。4
我認為亞洲確實要有自己的神學,因為上帝國在歷世歷代各地方,本來就可以有極為多元的表現,而初代教會認可基督徒不必成為猶太人,也支持這點。而面對亞洲的宗教,我們不必像Philip所提到部分基督徒所做的,以全然否定的態度批評,5倒是可以用保羅面對雅典人的態度,用肯定他們敬畏鬼神來傳揚福音。雖然聖經當中嚴厲批評拜偶像,但大多針對猶太人。對因為不知道而拜偶像的雅典人,保羅反而是採肯定及諒解的語氣來傳福音。並且我們可以學習去肯定其他宗教和文化當中好的部分,因那些也是來自上帝的恩典。甚至可以從其他宗教學習,因為上帝也可以透過其他宗教的人來提醒或教導我們,正如馬太福音中來拜耶穌的占星士。和其他宗教對話的時候,更應把握耶穌所講的原則:「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31 新標點和合本)抱持著尊重與分享的態度。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傳統神學真的和亞洲完全無關嗎?其實耶穌就是亞洲人,初代使徒也都是亞洲人,而基督教從未離開過亞洲。東西方教會都有參與許多神學研討,波斯帝國、蒙古帝國、中國唐、元、明、清都有許多基督徒。回教、佛教、儒家的影響在近代歷史中漸漸成為主流,但這並不表示基督教不存在於亞洲。用亞洲沒有參與作為理由,將傳統神學的努力一筆勾消,有點牽強。其實基督教傳統神學仍然可以和亞洲會遇,傳統神學的故事亞洲曾經參與,現在也可以繼續參與。
不管是宋泉盛主張的耶穌上帝國神學,或是傳統神學,神學和文化會遇的時候,是否有應堅持的立場?宋泉盛認為要放下偏見,6但他所講的耶穌上帝國,會不會也成為一種偏見?莊雅棠認為耶穌並非用外來文化改造文化,而是深入文化根源去重建文化,7但這仍然有所堅持。因此我認為神學和文化會遇時,並不是要放棄所有的立場,而是要區分清楚哪些是上帝要我們堅持的,哪些不是。
參、 上帝國中心與拯救
宋泉盛認為耶穌講的上帝國為中心,被傳統神學改為教會為中心,8甚至初代教會及保羅所關懷的拯救也和耶穌關懷的不同。9但耶穌講的上帝國真的跟拯救無關嗎?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耶穌的上帝國跟悔改、相信、拯救息息相關。耶穌確實和受壓迫者、受苦的人一起,也要求虛偽的壓迫者悔改,但他也同時關注受壓迫者、受苦的人的罪,才會屢次強調「你的罪赦了!」
我認為基督教信仰確實應該以上帝國為中心,去關注耶穌所關注的,而耶穌關注慈愛與公義的彰顯,也關注人的悔改與拯救。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人需要上帝的力量和拯救,才能不斷實踐慈愛與公義;而基督徒實踐慈愛與公義來為主做見證,也會助人悔改得救。
肆、 結論
宋泉盛的觀點可以帶來很多啟發和提醒,但有許多難令人信服。但無論如何,都求主讓神學在亞洲繼續扎根,讓台灣產生深刻的本土神學。
註腳
1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莊雅棠譯(嘉義市:信福,1994),p11。
2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3。
3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5。
4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32。
5 T. V. Philip,〈從教會史的觀點看神學與文化的關係〉,《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莊雅棠譯(嘉義市:信福,1994),p55。
6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31。
7 莊雅棠,〈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回應〉,《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嘉義市:信福,1994),p39。
8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5。
9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28。
參考文獻
宋泉盛等。《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嘉義市:信福,1994。
壹、 前言
宋泉盛對亞洲神學的看法非常有名,一直耳聞已久,但並無接觸。這次讀完《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後,對當中宋泉盛的文章有很多想法,在此分享。
貳、 亞洲和耶穌的會遇
宋泉盛認為基督教很晚才進入亞洲世界,亞洲是被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所塑造的世界,1亞洲並無參與基督教傳統神學的信仰之旅,2而耶穌所講的上帝國卻被傳統神學扭曲成以教會為中心。3因此亞洲神學應該回歸耶穌所講的上帝國,讓亞洲被壓迫者的故事中和耶穌的故事融合,從中發展亞洲神學。4
我認為亞洲確實要有自己的神學,因為上帝國在歷世歷代各地方,本來就可以有極為多元的表現,而初代教會認可基督徒不必成為猶太人,也支持這點。而面對亞洲的宗教,我們不必像Philip所提到部分基督徒所做的,以全然否定的態度批評,5倒是可以用保羅面對雅典人的態度,用肯定他們敬畏鬼神來傳揚福音。雖然聖經當中嚴厲批評拜偶像,但大多針對猶太人。對因為不知道而拜偶像的雅典人,保羅反而是採肯定及諒解的語氣來傳福音。並且我們可以學習去肯定其他宗教和文化當中好的部分,因那些也是來自上帝的恩典。甚至可以從其他宗教學習,因為上帝也可以透過其他宗教的人來提醒或教導我們,正如馬太福音中來拜耶穌的占星士。和其他宗教對話的時候,更應把握耶穌所講的原則:「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31 新標點和合本)抱持著尊重與分享的態度。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傳統神學真的和亞洲完全無關嗎?其實耶穌就是亞洲人,初代使徒也都是亞洲人,而基督教從未離開過亞洲。東西方教會都有參與許多神學研討,波斯帝國、蒙古帝國、中國唐、元、明、清都有許多基督徒。回教、佛教、儒家的影響在近代歷史中漸漸成為主流,但這並不表示基督教不存在於亞洲。用亞洲沒有參與作為理由,將傳統神學的努力一筆勾消,有點牽強。其實基督教傳統神學仍然可以和亞洲會遇,傳統神學的故事亞洲曾經參與,現在也可以繼續參與。
不管是宋泉盛主張的耶穌上帝國神學,或是傳統神學,神學和文化會遇的時候,是否有應堅持的立場?宋泉盛認為要放下偏見,6但他所講的耶穌上帝國,會不會也成為一種偏見?莊雅棠認為耶穌並非用外來文化改造文化,而是深入文化根源去重建文化,7但這仍然有所堅持。因此我認為神學和文化會遇時,並不是要放棄所有的立場,而是要區分清楚哪些是上帝要我們堅持的,哪些不是。
參、 上帝國中心與拯救
宋泉盛認為耶穌講的上帝國為中心,被傳統神學改為教會為中心,8甚至初代教會及保羅所關懷的拯救也和耶穌關懷的不同。9但耶穌講的上帝國真的跟拯救無關嗎?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耶穌的上帝國跟悔改、相信、拯救息息相關。耶穌確實和受壓迫者、受苦的人一起,也要求虛偽的壓迫者悔改,但他也同時關注受壓迫者、受苦的人的罪,才會屢次強調「你的罪赦了!」
我認為基督教信仰確實應該以上帝國為中心,去關注耶穌所關注的,而耶穌關注慈愛與公義的彰顯,也關注人的悔改與拯救。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人需要上帝的力量和拯救,才能不斷實踐慈愛與公義;而基督徒實踐慈愛與公義來為主做見證,也會助人悔改得救。
肆、 結論
宋泉盛的觀點可以帶來很多啟發和提醒,但有許多難令人信服。但無論如何,都求主讓神學在亞洲繼續扎根,讓台灣產生深刻的本土神學。
註腳
1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莊雅棠譯(嘉義市:信福,1994),p11。
2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3。
3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5。
4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32。
5 T. V. Philip,〈從教會史的觀點看神學與文化的關係〉,《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莊雅棠譯(嘉義市:信福,1994),p55。
6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31。
7 莊雅棠,〈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回應〉,《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嘉義市:信福,1994),p39。
8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15。
9 宋泉盛,〈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p28。
參考文獻
宋泉盛等。《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陳南州編。嘉義市:信福,1994。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從「亞細亞的孤兒」談族群認同
王道仁
壹、 前言
在許多文本裡面我選擇了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1這是因為從以前就聽過這本書,一直很想看。看完除了覺得非常好看之外,對台灣的處境及自己的認同也有很多感觸。以下分成兩部分來討論。
貳、 台灣人的認同
這本書提到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台灣人不被當時殖民的日本認同,日台平等只是口號,甚至日本統治下的皇民和非皇民有極為不平等的待遇;台灣人不被中國認同,因台灣受日本統治,當中日戰爭發生的時候,忠誠度被懷疑有問題;台灣自從被荷蘭殖民、被中國拋棄、被日本殖民,似乎一直都不是被認為是主體來看待。因此將台灣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實在是非常貼切。
自從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剛開始也不是以台灣為主體,228事件、消滅河洛話、歧視本省人及本省文化等,這更加深了本省台灣人的悲哀。但隨著解嚴開放、政黨輪替等等,原來的不平等漸漸弭平,甚至本省文化漸漸成為主流,本省族群的台灣認同漸漸展露。
但我們思考認同問題的時候,也不能只站在本省族群的立場。從原住民的立場來看,從荷蘭、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一路下來,各族原住民文化一直都是被打壓,更從來不是主體,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此。從1949年中國撤退來台的族群,雖然對原來的故鄉中國有憧憬和懷念,但大部分也在台灣落地生根,漸漸融入台灣文化與經驗當中。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從各國來台灣,漸漸也形成另一個台灣文化。
可惜的是,不同族群及文化間常有衝突,媒體及選舉更加深了這些衝突。一方面一部分歧視本省文化的情形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本省文化成為主流後也開始對外省文化反攻,而歧視原住民及外籍配偶的文化則一直存在。其實正如本省族群出國後對台灣會有緬懷一樣,外省族群會緬懷中國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之前國民黨政府的確對本省族群有許多傷害,但本省族群也對原住民、外籍配偶有許多傷害。若各族群能尊重彼此族群的記憶和文化,對過去的傷害承認、道歉並紀念,然後共同塑造一個新的台灣文化一起向前走,豈不是很美的事?正如邱貴芬所分析的:台灣文化本來就是跨文化,「純」台灣文化本來就不存在。2若永遠以自己文化為本位,不承認別的族群文化,台灣永遠沒辦法走向族群和解。
或許台灣可以參考南非和美國黑人白人和解的路程,從他們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參、 我自己的認同
我的家族是本省家族,在日據時代充分體會到亞細亞的孤兒感受。不過血統上也肯定混有平埔血統,甚至可能混有荷蘭血統。那我的認同該是什麼呢?我自己族群的記憶是什麼?最近接觸許多台灣歷史和地理的資料,才發覺自己對台灣的歷史和地理真的知道太少。從長濱文化人到各地發展史,這些都是之前被壓抑至邊緣的記憶與文化。一方面自己應該要尋根,更深入了解自己族群的歷史,甚至是壓迫別人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期許自己更認識其他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唯有認識自己族群過去的錯誤,才能成長並改變;唯有認識其他族群的心聲,也才能體會及體諒,台灣也才有和解並創造新文化的一天。
肆、 結論
台灣有豐富的族群和文化,「亞細亞的孤兒」將本省族群在日本統治時代下的記憶,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期盼台灣各族群能更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共同創造新的台灣文化,也期盼自己參與在其中。
註腳
1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2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169-170。
參考文獻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
壹、 前言
在許多文本裡面我選擇了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1這是因為從以前就聽過這本書,一直很想看。看完除了覺得非常好看之外,對台灣的處境及自己的認同也有很多感觸。以下分成兩部分來討論。
貳、 台灣人的認同
這本書提到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台灣人不被當時殖民的日本認同,日台平等只是口號,甚至日本統治下的皇民和非皇民有極為不平等的待遇;台灣人不被中國認同,因台灣受日本統治,當中日戰爭發生的時候,忠誠度被懷疑有問題;台灣自從被荷蘭殖民、被中國拋棄、被日本殖民,似乎一直都不是被認為是主體來看待。因此將台灣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實在是非常貼切。
自從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剛開始也不是以台灣為主體,228事件、消滅河洛話、歧視本省人及本省文化等,這更加深了本省台灣人的悲哀。但隨著解嚴開放、政黨輪替等等,原來的不平等漸漸弭平,甚至本省文化漸漸成為主流,本省族群的台灣認同漸漸展露。
但我們思考認同問題的時候,也不能只站在本省族群的立場。從原住民的立場來看,從荷蘭、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一路下來,各族原住民文化一直都是被打壓,更從來不是主體,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此。從1949年中國撤退來台的族群,雖然對原來的故鄉中國有憧憬和懷念,但大部分也在台灣落地生根,漸漸融入台灣文化與經驗當中。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外籍配偶,從各國來台灣,漸漸也形成另一個台灣文化。
可惜的是,不同族群及文化間常有衝突,媒體及選舉更加深了這些衝突。一方面一部分歧視本省文化的情形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本省文化成為主流後也開始對外省文化反攻,而歧視原住民及外籍配偶的文化則一直存在。其實正如本省族群出國後對台灣會有緬懷一樣,外省族群會緬懷中國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之前國民黨政府的確對本省族群有許多傷害,但本省族群也對原住民、外籍配偶有許多傷害。若各族群能尊重彼此族群的記憶和文化,對過去的傷害承認、道歉並紀念,然後共同塑造一個新的台灣文化一起向前走,豈不是很美的事?正如邱貴芬所分析的:台灣文化本來就是跨文化,「純」台灣文化本來就不存在。2若永遠以自己文化為本位,不承認別的族群文化,台灣永遠沒辦法走向族群和解。
或許台灣可以參考南非和美國黑人白人和解的路程,從他們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參、 我自己的認同
我的家族是本省家族,在日據時代充分體會到亞細亞的孤兒感受。不過血統上也肯定混有平埔血統,甚至可能混有荷蘭血統。那我的認同該是什麼呢?我自己族群的記憶是什麼?最近接觸許多台灣歷史和地理的資料,才發覺自己對台灣的歷史和地理真的知道太少。從長濱文化人到各地發展史,這些都是之前被壓抑至邊緣的記憶與文化。一方面自己應該要尋根,更深入了解自己族群的歷史,甚至是壓迫別人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期許自己更認識其他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唯有認識自己族群過去的錯誤,才能成長並改變;唯有認識其他族群的心聲,也才能體會及體諒,台灣也才有和解並創造新文化的一天。
肆、 結論
台灣有豐富的族群和文化,「亞細亞的孤兒」將本省族群在日本統治時代下的記憶,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期盼台灣各族群能更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共同創造新的台灣文化,也期盼自己參與在其中。
註腳
1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2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169-170。
參考文獻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草根,1995。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台北市:麥田,2007。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耶穌平靜風和海解經
王道仁
一、 經文範圍:太8:23-27、可4:35-41、路8:22-25
二、 原文的問題
1. 太8:23 evmba,nti auvtw/|為何是用間接受格?這裡的auvtw/|是指耶穌嗎?是指耶穌,對照後面跟隨耶穌的間接受格,但這邊其實不用出現兩次,因此是pleonastic construction,冗長的結構。也有人認為是dative absolute。
2. 太8:24 auvto.j de. evka,qeuden及可4:38 kai. auvto.j h=n裡面的auvto.j要翻譯成「自己」嗎?不一定會翻成自己,但仍有強調的意思。
3. 太8:24的 evka,qeuden不完成式強調什麼?按Hagner解釋是強調一直在睡。1
4. 太8:26 le,gei auvtoi/j、可4:35 le,gei auvtoi/j、可4:36 paralamba,nousin、可4:37 gi,netai、可4:38 evgei,rousin、le,gousin為何使用現在式?學者說是歷史現在,但也可能是因為馬可不注意。路加全部修成過去,但馬太保留較多,馬太希臘文也不太好的樣子,但太8:24也可能是馬太故意,因耶穌不僅當時對他們說,也對我們說。歷史現在是較類似希伯來文的用法。
5. 太8:26及可4:39及路8:24的 evpeti,mhsen按史伯誠認為,有位格的才能斥責,因此是指鬼魔的勢力。2 查詢此字相關經文,大部份針對有位格,但也有斥責熱病(路4:39)。BDAG並無相關說明。詩67:31及105:9的LXX則用在斥責紅海、野獸、公牛,野獸公牛似乎是比喻列邦。
6. 太8:27 o[ti kai. 及可4:41 o[ti kai.中的kai.也可以是並且嗎?不可以。
7. 太8:27用a;nqrwpoi可能是表達包含我們現在的人,也可能是對比耶穌。
8. 可4:36 w`j h=n可能是指耶穌本來坐的位置,或耶穌本來就在船上。
9. 可4:37 evpe,ballen用單數是否是因為中性可用單數?對。
10. 可4:38 h=n evn th/| pru,mnh| evpi. to. proskefa,laion kaqeu,dwn的睡覺是用h=n加上現在分詞強調一直睡覺。
11. 可4:39 Siw,pa( pefi,mwso為何pefi,mwso使用完成式?按Guelich的解釋這是表示強調。3 Siw,pa這裡其實應該用簡單過去命令才對,可能是馬可的希臘文不大好,但pefi,mwso完成命令則是古典希臘文的用法,表達嚴肅的懇求。
12. 可4:37 lai/lay mega,lh avne,mou及4:41 evfobh,qhsan fo,bon me,gan在希臘文較少這種用法,是模仿希伯來文的用法。
13. 可4:41 u`pakou,ei應該是複數才對,可能是馬可用錯。
14. 路8:25 fobhqe,ntej de. evqau,masan表示先害怕後驚訝嗎?不一定,因為fobhqe,ntej這個字少用未完成或現在式。
15. 太8:24 seismo.j me,gaj和可4:37 lai/lay mega,lh avne,mou及路8:23 lai/lay avne,mou有何不同?都可以用。馬太愛用地震。
16. 太8:24 evka,qeuden和可4:37 kaqeu,dwn及路8:23 avfu,pnwsen有何不同?路加比較喜歡精確的字,路加希臘文比較好。這裡avfu,pnwsen是開始睡覺。
17. 可4:37 gemi,zesqai和路8:23 suneplhrou/nto有何不同?不一定。馬可選字較直接,路加選字較精確。
三、 原文直譯
1. 太8:23-27:他上船後,他的門徒跟著他。看哪!海中出現很大的暴風,使得船被波浪隱藏,但他卻一直在睡覺。他們靠近叫醒他說:「主啊!求你救!我們喪命啦!」他對他們說:「小信的人哪!你們為何害怕?」那時他起來斥責風和海,就有很大的平靜。人們驚訝說:「這人是多麼大的人哪?因為甚至風和海都聽從他。」
2. 可4:35-41:在那日晚上來臨時,他對他們說:「讓我們過到另一岸。」他們遣走群眾,他正在船中,就帶著他,有另外的船也隨著他。有很大的風的龍捲風出現且波浪正打入船,以致船已被裝滿。他在船尾枕頭上一直睡覺。他們叫醒他並對他說:「老師!我們喪命你不在意嗎?」他醒過來斥責風並向海說:「安靜!無聲!」風就停止且有很大的平靜。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何害怕?你們還沒有信心嗎?」他們很害怕對彼此說:「那麼這人是誰?因為甚至風和海都聽從他。」
3. 路8:22-25:然後日子中的一天他和他的門徒上了船,對他們說:「讓我們過到湖的另一岸。」他們就啟航。他們航行的時候他睡著了。風的龍捲風下到湖,他們正被裝滿且陷入危險。他們靠近叫醒他說:「主啊!主啊!我們喪命啦!」他起來斥責風和水的大浪,他們就停止且有很大的平靜。他對他們說:「你們的信心在哪裡?」他們害怕又驚訝對彼此說:「那麼這人是誰?因為他命令風和水,他們聽從他。」
四、 解經問題討論
1. 經文鑑別:影響不大,馬可有些抄本在「你們為何害怕?你們還沒有信心嗎?」罵得更兇或更不兇。
2. 文體討論:Guelich認為這段跟可3:7, 9-10、可4:35-5:43、可6:32-56都是早期流傳下來的一些神蹟故事,他也有提到另一些理論。4 我認為這些說法根據都有限,研究價值不高,對經文應用也無大影響。米尼爾認為這段故事可能是一個比喻,風浪是比喻基督徒所受的逼迫。5 但從上下文來看,看不出來這是比喻。
3. 共觀經文上下文比較:三段的下文都是接格拉森趕鬼,馬太的上文是耶穌治病,接著邀人跟從他;馬可的上文是許多的比喻;路加的上文則是許多的比喻和耶穌的母親與兄弟。馬太的上文呼召跟從,接著門徒跟著耶穌卻遇到暴風,可能是作者特別的安排和提醒:雖然跟從會遇到困難,但不要怕,耶穌掌管一切。
4. 共觀經文比較下的歷史:馬太耶穌先責備完門徒才責備風浪,馬可路加則相反;馬可特別講耶穌還在枕頭上睡覺,且門徒叫醒耶穌是帶有責備的語氣:「你不在意嗎?」;耶穌的回應則以路加最輕微:「你們的信心在哪裡?」。歷史上的事實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何有這些歧異?Hagner6 及Nolland7 認為是馬太及路加修改馬可,故意有這些安排, Guelich則認為就連馬可所寫也只是作者表達他對基督的認識而非歷史上的耶穌。8 我認為誰修改誰這都是假說,而福音書作者自己則認定他們所寫是根據歷史的耶穌:「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1:3-4 新標點和合本)「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約21:24)福音書作者在資料來源不同及觀點不同下,確實可能對同一件事的細節有不同記載,但這不是因為作者故意修改,而是照所知的誠實地紀錄。即使有出入也不會減損事件的可信度,反而因有這許多記載使得事件的骨幹更為可信,也更顯出四本福音書並非串通好一起寫的。
5. 共觀經文歧異的解釋與應用:按照上述的歷史觀,是否要研究何為真正的歷史再來解釋經文呢?其實不用,因也沒辦法肯定,只能推測。但既然是聖經經文,仍然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例如馬太耶穌先責備完門徒才責備風浪,馬可路加則相反,我們生命中的經驗則是兩者皆可能出現:有時患難已解決才被上帝提醒,有時還未解決就被上帝提醒。馬可特別講耶穌還在枕頭上睡覺,且門徒叫醒耶穌是帶有責備的語氣:「你不在意嗎?」,這可能反映出部分門徒的心態,而這也是我們在患難中常有的心態。但耶穌仍然回應,並且用責備堅固我們的信心。路加中耶穌的責備最溫和,當中路加的描述也提到很危險,可能是感受到越危險的門徒,對耶穌的責備也感受越輕微,這可能是門徒對耶穌慈愛的認識所致,才會有不同感受;或者是路加在這裡故意寫得比較輕微,要表達耶穌對門徒的體諒。
6. 神學位置:可以看出風和海水都聽從耶穌,顯出耶穌的權能。且耶穌說話事就成,讓我們想起創造的過程。
7. 耶穌的睡著:鮑維均認為睡著也有象徵上的意義,表示上帝在苦難中沉默。9
8. 老師認為馬可提到耶穌本來就在,並且有其他的船,馬可似乎常提到偶然的事情,比較像目擊者的紀錄。馬可描述門徒較失敗,也不尊敬耶穌,直接叫醒耶穌。馬可強調當時歷史事件中耶穌的大能,探討耶穌是誰,而門徒大大的懼怕。
9. 老師認為馬太喜歡用ivdou.來提是重點,強調門徒的榜樣,也對我們現在講碰到困難時應怎麼做。
10. 老師認為路加雖然談到門徒的失敗,也憐憫門徒,提到門徒失敗的原因。路加特別強調耶穌關心屬靈及肉體的需要。
五、 講道應用
1. 跟從耶穌並非不會遇到風浪(馬太),但耶穌能平靜風浪。
2. 風浪中失去信心而對上帝生氣是常見的(馬可),但耶穌仍然接納。
3. 耶穌愛的責備:「小信的人!為什麼害怕?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
4. 從耶穌平靜風浪也讓我們更認識耶穌。
註腳
1 Donald A. Hagner, Matthew 1-13, WBC 33A. (Dallas: Word Books, 1993), 221.
2 史伯誠,《凡不因主而跌倒的有福了─馬太福音釋義》(Culver:美國見證出版社,2001),98。
3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WBC 34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261.
4 Guelich, Mark 1-8:26, 261-262.
5 保羅‧米尼爾(Paul S. Minear),《馬可福音注釋》平信徒聖經注釋17(The Laymen’s Bible Commentary),黃明正譯(台南市:人光,2002),124-125。
6 Hagner, Matthew 1-13, 220.
7 John Nolland, Luke 1-9:20, WBC 35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397.
8 Guelich, Mark 1-8:26, 262.
9 鮑維均,《路加福音(卷上)》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8),387。
六、 參考書目
Guelich, Robert A. Mark 1-8:26. Vol. 1 of Mark.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4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Hagner, Donald A. Matthew 1-13. Vol. 1 of Matthew.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3A. Dallas: Word Books, 1993.
Nolland, John. Luke 1-9:20. Vol. 1 of Luk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5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史伯誠。《凡不因主而跌倒的有福了─馬太福音釋義》。Culver:美國見證出版社,2001。
保羅‧米尼爾(Paul S. Minear)。《馬可福音注釋》平信徒聖經注釋17(The Laymen’s Bible Commentary)。黃明正譯。台南市:人光,2002。
鮑維均。《路加福音(卷上)》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8。
一、 經文範圍:太8:23-27、可4:35-41、路8:22-25
二、 原文的問題
1. 太8:23 evmba,nti auvtw/|為何是用間接受格?這裡的auvtw/|是指耶穌嗎?是指耶穌,對照後面跟隨耶穌的間接受格,但這邊其實不用出現兩次,因此是pleonastic construction,冗長的結構。也有人認為是dative absolute。
2. 太8:24 auvto.j de. evka,qeuden及可4:38 kai. auvto.j h=n裡面的auvto.j要翻譯成「自己」嗎?不一定會翻成自己,但仍有強調的意思。
3. 太8:24的 evka,qeuden不完成式強調什麼?按Hagner解釋是強調一直在睡。1
4. 太8:26 le,gei auvtoi/j、可4:35 le,gei auvtoi/j、可4:36 paralamba,nousin、可4:37 gi,netai、可4:38 evgei,rousin、le,gousin為何使用現在式?學者說是歷史現在,但也可能是因為馬可不注意。路加全部修成過去,但馬太保留較多,馬太希臘文也不太好的樣子,但太8:24也可能是馬太故意,因耶穌不僅當時對他們說,也對我們說。歷史現在是較類似希伯來文的用法。
5. 太8:26及可4:39及路8:24的 evpeti,mhsen按史伯誠認為,有位格的才能斥責,因此是指鬼魔的勢力。2 查詢此字相關經文,大部份針對有位格,但也有斥責熱病(路4:39)。BDAG並無相關說明。詩67:31及105:9的LXX則用在斥責紅海、野獸、公牛,野獸公牛似乎是比喻列邦。
6. 太8:27 o[ti kai. 及可4:41 o[ti kai.中的kai.也可以是並且嗎?不可以。
7. 太8:27用a;nqrwpoi可能是表達包含我們現在的人,也可能是對比耶穌。
8. 可4:36 w`j h=n可能是指耶穌本來坐的位置,或耶穌本來就在船上。
9. 可4:37 evpe,ballen用單數是否是因為中性可用單數?對。
10. 可4:38 h=n evn th/| pru,mnh| evpi. to. proskefa,laion kaqeu,dwn的睡覺是用h=n加上現在分詞強調一直睡覺。
11. 可4:39 Siw,pa( pefi,mwso為何pefi,mwso使用完成式?按Guelich的解釋這是表示強調。3 Siw,pa這裡其實應該用簡單過去命令才對,可能是馬可的希臘文不大好,但pefi,mwso完成命令則是古典希臘文的用法,表達嚴肅的懇求。
12. 可4:37 lai/lay mega,lh avne,mou及4:41 evfobh,qhsan fo,bon me,gan在希臘文較少這種用法,是模仿希伯來文的用法。
13. 可4:41 u`pakou,ei應該是複數才對,可能是馬可用錯。
14. 路8:25 fobhqe,ntej de. evqau,masan表示先害怕後驚訝嗎?不一定,因為fobhqe,ntej這個字少用未完成或現在式。
15. 太8:24 seismo.j me,gaj和可4:37 lai/lay mega,lh avne,mou及路8:23 lai/lay avne,mou有何不同?都可以用。馬太愛用地震。
16. 太8:24 evka,qeuden和可4:37 kaqeu,dwn及路8:23 avfu,pnwsen有何不同?路加比較喜歡精確的字,路加希臘文比較好。這裡avfu,pnwsen是開始睡覺。
17. 可4:37 gemi,zesqai和路8:23 suneplhrou/nto有何不同?不一定。馬可選字較直接,路加選字較精確。
三、 原文直譯
1. 太8:23-27:他上船後,他的門徒跟著他。看哪!海中出現很大的暴風,使得船被波浪隱藏,但他卻一直在睡覺。他們靠近叫醒他說:「主啊!求你救!我們喪命啦!」他對他們說:「小信的人哪!你們為何害怕?」那時他起來斥責風和海,就有很大的平靜。人們驚訝說:「這人是多麼大的人哪?因為甚至風和海都聽從他。」
2. 可4:35-41:在那日晚上來臨時,他對他們說:「讓我們過到另一岸。」他們遣走群眾,他正在船中,就帶著他,有另外的船也隨著他。有很大的風的龍捲風出現且波浪正打入船,以致船已被裝滿。他在船尾枕頭上一直睡覺。他們叫醒他並對他說:「老師!我們喪命你不在意嗎?」他醒過來斥責風並向海說:「安靜!無聲!」風就停止且有很大的平靜。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何害怕?你們還沒有信心嗎?」他們很害怕對彼此說:「那麼這人是誰?因為甚至風和海都聽從他。」
3. 路8:22-25:然後日子中的一天他和他的門徒上了船,對他們說:「讓我們過到湖的另一岸。」他們就啟航。他們航行的時候他睡著了。風的龍捲風下到湖,他們正被裝滿且陷入危險。他們靠近叫醒他說:「主啊!主啊!我們喪命啦!」他起來斥責風和水的大浪,他們就停止且有很大的平靜。他對他們說:「你們的信心在哪裡?」他們害怕又驚訝對彼此說:「那麼這人是誰?因為他命令風和水,他們聽從他。」
四、 解經問題討論
1. 經文鑑別:影響不大,馬可有些抄本在「你們為何害怕?你們還沒有信心嗎?」罵得更兇或更不兇。
2. 文體討論:Guelich認為這段跟可3:7, 9-10、可4:35-5:43、可6:32-56都是早期流傳下來的一些神蹟故事,他也有提到另一些理論。4 我認為這些說法根據都有限,研究價值不高,對經文應用也無大影響。米尼爾認為這段故事可能是一個比喻,風浪是比喻基督徒所受的逼迫。5 但從上下文來看,看不出來這是比喻。
3. 共觀經文上下文比較:三段的下文都是接格拉森趕鬼,馬太的上文是耶穌治病,接著邀人跟從他;馬可的上文是許多的比喻;路加的上文則是許多的比喻和耶穌的母親與兄弟。馬太的上文呼召跟從,接著門徒跟著耶穌卻遇到暴風,可能是作者特別的安排和提醒:雖然跟從會遇到困難,但不要怕,耶穌掌管一切。
4. 共觀經文比較下的歷史:馬太耶穌先責備完門徒才責備風浪,馬可路加則相反;馬可特別講耶穌還在枕頭上睡覺,且門徒叫醒耶穌是帶有責備的語氣:「你不在意嗎?」;耶穌的回應則以路加最輕微:「你們的信心在哪裡?」。歷史上的事實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何有這些歧異?Hagner6 及Nolland7 認為是馬太及路加修改馬可,故意有這些安排, Guelich則認為就連馬可所寫也只是作者表達他對基督的認識而非歷史上的耶穌。8 我認為誰修改誰這都是假說,而福音書作者自己則認定他們所寫是根據歷史的耶穌:「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1:3-4 新標點和合本)「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約21:24)福音書作者在資料來源不同及觀點不同下,確實可能對同一件事的細節有不同記載,但這不是因為作者故意修改,而是照所知的誠實地紀錄。即使有出入也不會減損事件的可信度,反而因有這許多記載使得事件的骨幹更為可信,也更顯出四本福音書並非串通好一起寫的。
5. 共觀經文歧異的解釋與應用:按照上述的歷史觀,是否要研究何為真正的歷史再來解釋經文呢?其實不用,因也沒辦法肯定,只能推測。但既然是聖經經文,仍然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例如馬太耶穌先責備完門徒才責備風浪,馬可路加則相反,我們生命中的經驗則是兩者皆可能出現:有時患難已解決才被上帝提醒,有時還未解決就被上帝提醒。馬可特別講耶穌還在枕頭上睡覺,且門徒叫醒耶穌是帶有責備的語氣:「你不在意嗎?」,這可能反映出部分門徒的心態,而這也是我們在患難中常有的心態。但耶穌仍然回應,並且用責備堅固我們的信心。路加中耶穌的責備最溫和,當中路加的描述也提到很危險,可能是感受到越危險的門徒,對耶穌的責備也感受越輕微,這可能是門徒對耶穌慈愛的認識所致,才會有不同感受;或者是路加在這裡故意寫得比較輕微,要表達耶穌對門徒的體諒。
6. 神學位置:可以看出風和海水都聽從耶穌,顯出耶穌的權能。且耶穌說話事就成,讓我們想起創造的過程。
7. 耶穌的睡著:鮑維均認為睡著也有象徵上的意義,表示上帝在苦難中沉默。9
8. 老師認為馬可提到耶穌本來就在,並且有其他的船,馬可似乎常提到偶然的事情,比較像目擊者的紀錄。馬可描述門徒較失敗,也不尊敬耶穌,直接叫醒耶穌。馬可強調當時歷史事件中耶穌的大能,探討耶穌是誰,而門徒大大的懼怕。
9. 老師認為馬太喜歡用ivdou.來提是重點,強調門徒的榜樣,也對我們現在講碰到困難時應怎麼做。
10. 老師認為路加雖然談到門徒的失敗,也憐憫門徒,提到門徒失敗的原因。路加特別強調耶穌關心屬靈及肉體的需要。
五、 講道應用
1. 跟從耶穌並非不會遇到風浪(馬太),但耶穌能平靜風浪。
2. 風浪中失去信心而對上帝生氣是常見的(馬可),但耶穌仍然接納。
3. 耶穌愛的責備:「小信的人!為什麼害怕?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
4. 從耶穌平靜風浪也讓我們更認識耶穌。
註腳
1 Donald A. Hagner, Matthew 1-13, WBC 33A. (Dallas: Word Books, 1993), 221.
2 史伯誠,《凡不因主而跌倒的有福了─馬太福音釋義》(Culver:美國見證出版社,2001),98。
3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WBC 34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261.
4 Guelich, Mark 1-8:26, 261-262.
5 保羅‧米尼爾(Paul S. Minear),《馬可福音注釋》平信徒聖經注釋17(The Laymen’s Bible Commentary),黃明正譯(台南市:人光,2002),124-125。
6 Hagner, Matthew 1-13, 220.
7 John Nolland, Luke 1-9:20, WBC 35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397.
8 Guelich, Mark 1-8:26, 262.
9 鮑維均,《路加福音(卷上)》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8),387。
六、 參考書目
Guelich, Robert A. Mark 1-8:26. Vol. 1 of Mark.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4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Hagner, Donald A. Matthew 1-13. Vol. 1 of Matthew.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3A. Dallas: Word Books, 1993.
Nolland, John. Luke 1-9:20. Vol. 1 of Luk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5A. Dallas: Word Books, 1989.
史伯誠。《凡不因主而跌倒的有福了─馬太福音釋義》。Culver:美國見證出版社,2001。
保羅‧米尼爾(Paul S. Minear)。《馬可福音注釋》平信徒聖經注釋17(The Laymen’s Bible Commentary)。黃明正譯。台南市:人光,2002。
鮑維均。《路加福音(卷上)》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8。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海底總動員觀後感:Finding Nemo and Finding Us
王道仁
Finding Nemo is a film about a clown fish father Marlin finding his lost son Nemo. In the film the love, desperateness and perseverance of Marlin touched my heart. Despite rejected by his son, threatened by sharks and lantern fish and injured by jellyfishes, Marlin did not give up. On the other hand, Nemo did not know his dad was coming at first and was depressed. But later on he heard the news of his dad and turned enthusiastic about his escape. Nemo and his father found each other in the end. The joy of finding each other showed how much they love each other.
The effort of Marlin reminds me of the effort God made to find us. In Luke 15 Jesus told a parable of a woman who lost her coin, “Or suppose a woman has ten silver coins and loses one. Does she not light a lamp, sweep the house and search carefully until she finds it?” (Luke 15:8 NIV) Just as the woman searches carefully, and just as Marlin tried desperately, God also makes every effort to find us. He even gave his most beloved Son to the world and let Him be crucified. Just as it was written in the Bible, “He who did not spare his own Son, but gave him up for us all-how will he not also, along with him, graciously give us all things?” (Romans 8:32) Marlin would give up everything to find his beloved son Nemo, but God gave up he beloved son Jesus to find us. How amazing is the love of God!
And sometimes we are like Nemo. Before he heard of the news of his father, he thought that his father would not come to him and was depressed. At times when we get into trouble, we might lose our faith and think that God has forgotten us. But “are not five sparrows sold for two pennies? Yet not one of them is forgotten by God. Indeed, the very hairs of your head are all numbered.” (Luke 12:6-7) Just as Marlin never forgot his son, God never forgets us, even when we are complaining.
The moment Marlin and Nemo found each other was touching. Nemo apologized at once and Marlin also apologized. But the joy of finding each other was so great that none of them seem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ose apologies. This is similar to the reunion of father and son in the parable of the lost son in Luke 15. In the parable the son did not even get an chance to finish his apology:1 his father interrupted and started celebration. When we sin against God, sometimes we fear that God might not accept us. Sometimes we worry that our apologies are not sincere enough. But when we are worrying about our sincerity, we probably are sincere indeed. And maybe God does not view those apologies as important as we think: our return is what matters most and the joy is so great that God even celebrates with his angels: “there is rejoicing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ngels of God over one sinner who repents.” (Luke 15:10)
Marlin wanted to find Nemo, and God wants to find us. May God help us respond to his love and make us his instrument to find others.
1 His full apology was “Father, I have sinned against heaven and against you. I am no longer worthy to be called your son; make me like one of your hired men.” (Luke 15:18-19) But he was interrupted and did not finish the last sentence in Luke 15:21.
Finding Nemo is a film about a clown fish father Marlin finding his lost son Nemo. In the film the love, desperateness and perseverance of Marlin touched my heart. Despite rejected by his son, threatened by sharks and lantern fish and injured by jellyfishes, Marlin did not give up. On the other hand, Nemo did not know his dad was coming at first and was depressed. But later on he heard the news of his dad and turned enthusiastic about his escape. Nemo and his father found each other in the end. The joy of finding each other showed how much they love each other.
The effort of Marlin reminds me of the effort God made to find us. In Luke 15 Jesus told a parable of a woman who lost her coin, “Or suppose a woman has ten silver coins and loses one. Does she not light a lamp, sweep the house and search carefully until she finds it?” (Luke 15:8 NIV) Just as the woman searches carefully, and just as Marlin tried desperately, God also makes every effort to find us. He even gave his most beloved Son to the world and let Him be crucified. Just as it was written in the Bible, “He who did not spare his own Son, but gave him up for us all-how will he not also, along with him, graciously give us all things?” (Romans 8:32) Marlin would give up everything to find his beloved son Nemo, but God gave up he beloved son Jesus to find us. How amazing is the love of God!
And sometimes we are like Nemo. Before he heard of the news of his father, he thought that his father would not come to him and was depressed. At times when we get into trouble, we might lose our faith and think that God has forgotten us. But “are not five sparrows sold for two pennies? Yet not one of them is forgotten by God. Indeed, the very hairs of your head are all numbered.” (Luke 12:6-7) Just as Marlin never forgot his son, God never forgets us, even when we are complaining.
The moment Marlin and Nemo found each other was touching. Nemo apologized at once and Marlin also apologized. But the joy of finding each other was so great that none of them seem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ose apologies. This is similar to the reunion of father and son in the parable of the lost son in Luke 15. In the parable the son did not even get an chance to finish his apology:1 his father interrupted and started celebration. When we sin against God, sometimes we fear that God might not accept us. Sometimes we worry that our apologies are not sincere enough. But when we are worrying about our sincerity, we probably are sincere indeed. And maybe God does not view those apologies as important as we think: our return is what matters most and the joy is so great that God even celebrates with his angels: “there is rejoicing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ngels of God over one sinner who repents.” (Luke 15:10)
Marlin wanted to find Nemo, and God wants to find us. May God help us respond to his love and make us his instrument to find others.
1 His full apology was “Father, I have sinned against heaven and against you. I am no longer worthy to be called your son; make me like one of your hired men.” (Luke 15:18-19) But he was interrupted and did not finish the last sentence in Luke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