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教材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宣教神學

台神  王道仁

一、 宣教神學是什麼

宣教神學(missiology)是由拉丁文missio來的,本義就是差遣。[1]此字在新舊約聖經對應的字應該是xl;v'(差遣)及avposte,llw(差遣),[2]不過「宣教」的在現代的涵義與用法常已脫離這兩個字原本在聖經的用法。因此我認為「宣教」是一個概念,「宣教」當然也來自聖經,但如何去定義宣教則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義方法。若純粹用「差遣」的概念來定義,正如耶穌所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因此宣教就是去完成耶穌差遣我們在世界的使命。宣教的重要性很容易從這個定義看出來,因為宣教就是我們存在世界的目的和意義。

二、 不同的宣教神學

由於宣教的定義很模糊,每個人都喜歡用自己的定義並否定別人的定義,因此發展出很多不同的宣教神學。我將其分類如下:

(一)          傳福音的宣教神學

    常有人將宣教單純地定義為傳福音帶人信主,[3]這也是台灣地方教會最常使用的定義。在神學界將宣教定義得非常複雜,有許多深入的反省,但在教會界常常讓人無法了解。以我在台灣地方教會和信徒接觸的經驗中,信徒很少去區分宣教或傳福音,也因此若要擴充宣教的定義,就必須更努力說明清楚。
    也有人進一步將宣教及傳福音定義為教會的增長,[4]或用教會增長去評估宣教及傳福音的成果。因此就比較能用客觀的數據來評估教會,並檢討各項宣教及傳福音的工作。
    單純把宣教定義為傳福音,缺點就是可能忽略傳福音以外的工作,或是如Bosch所擔心的,使傳福音獨立出來而變得和其他工作完全無關。[5]耶穌被上帝差遣來世界不只有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也包括關懷有需要的人、對抗不公義等等。Bosch認為傳福音應該是教會每一項工作的核心,而不可和社會關懷、正義、生活實踐分開。[6]分開的結果,就可能變得忽略其他。[7]
    以教會增長來評估傳福音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正如Bosch所指出,真實付代價的傳福音不見得會帶來增長,增長有時候也可能出問題,可見的教會並不等同上帝國。[8]
    我認為第一要注意平衡的問題,當教會過於注重傳福音而忽略其他耶穌希望我們做的事情,就會導致偏差。但另一方面,教會過於忽略傳福音的時候,也可能產生問題。這也和教會的處境有關:若整個國家都是基督徒,只強調傳福音就會不知道從哪裡使力,甚至變得只和少數要出國傳福音的人有關。但若基督徒是非常少數,例如台灣的處境,忽略傳福音就會變得非常奇怪。
    第二就是將傳福音特別強調出來,不見得就表示它和教會其他工作是沒有關係的。反而若將傳福音化整為零進入各項工作,傳福音就很容易被忽略。傳福音是需要被鼓勵、提醒、訓練的,若是沒有獨立出來強調,如何期待信徒學習傳福音?另一方面,社會關懷等議題也應有訓練,也需要獨立出來強調,並且兩者訓練也應將兩者連結。
    關於教會增長的問題,我認為使用數字有其優點及缺點,過份重視則可能帶來驕傲或失望,過份忽視也可能帶來一樣的問題,如何使用這個指標而不被指標帶著走是很需要注意的。現在教會增長運動似乎走向強調教會的健康成長,以各項教會健康指標來取代單一人數指標,也是為了回應之前的缺陷。

(二)          整全的宣教神學

    強調整全的宣教,就是要強調上帝差遣我們在世界並不是只有傳福音,還包含社會關懷、正義、愛的實踐等等。這些全部在一起才是整全的宣教,而且不應去將這些分開。只重視宗教、儀式、教會增長卻忽略身邊的人餓死、被迫害,這是否是真的敬虔?聖經強調「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整個先知傳統也不斷強調社會的公義。整全的宣教應該是在這個世界實踐耶穌的教訓,關懷弱勢並主持正義,就自然會帶領人來歸向上帝。
    採取這個立場的缺點,正如Bosch所指出,就是仍然有可能忽略傳福音的工作,忘記了基督的獨特性和罪的影響。[9]人靠著自己不可能完成上帝國,人和上帝的關係中,罪惡仍然需要被處理,人仍然需要基督的拯救。整全的上帝國強調基督徒現世的責任,努力地在現世實踐愛、環保、公義等議題,但過份強調這些也可能忽略永遠的救恩,而聖經也強調「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前4:18
    我認為立場是否平衡牽扯處境,例如台灣的處境當中,若在原住民或外籍配偶、外籍勞工的工作中忽略弱勢關懷或社會公義,很難說得過去。當我們真正去實踐主耶穌愛鄰舍如同自己的誡命時,不可能去忽視這些問題。整全宣教神學的實踐仍然需要信徒的教育與栽培,不應只有奉獻或口頭上說說而已。

(三)          其他的宣教神學

    我認為以上兩種宣教神學是目前較主流的宣教神學觀點,因此花比較多篇幅討論。其他尙有:
1.        上帝的宣教神學:強調上帝是宣教的發起者,教會必須配合上帝的工作。這個看法提醒我們教會的宣教有可能遠離上帝,必須不斷反省。[10]隨著宣教神學立場的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2.        解放及處境化的宣教神學:這個立場強調要認同在地人民的苦難,傳揚上帝國就是要參與在社會正義與解放運動。不管是傳福音或整全的宣教神學,其實都支持參與社會正義,因此單就這部分爭議較小,只有優先性和平衡的問題。
3.        宗教對話的宣教神學:有些人強調基督教只認識上帝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每種宗教中學習,因此宗教應該對話並同心協力在愛、公義等議題上努力。[11]這種立場提醒我們基督徒並不是上帝,也須謙卑學習,並且促進宗教間的合作。但推到極端就會否定基督的獨一性,因此也否定傳福音。我認為比較好的立場是強調基督信仰的獨一性,但也承認這是我的看法,這樣就可以採取分享的方式而非否定別人的方式來傳福音。
4.        末世論的宣教神學:這就好像新約末世論的探討總是有「已經」與「尚未」一樣,隨著宣教神學立場的不同,有些人重視「已經」,強調上帝國已經來到,要不斷在現世實行上帝國;有些人則重視「尚未」,強調末日的審判和靈魂的拯救。不過如Bosch所指出,兩者其實不必然互相矛盾。[12]

三、 Bosch的宣教神學

Bosch在他的書中認為宣教是「基督徒參與在耶穌釋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Hering, 1980:78),為似乎與經驗現實違背的未來下賭注。這是神的愛的大好消息,為著世人的緣故,以群體的見證來道成肉身。」[13]從他分析各種宣教神學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指出過於注重傳福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指出過於忽略傳福音的問題。因此他認為的新典範應該是上述傳福音與整全宣教神學的合一。他承認讓宣教包羅萬象有危險,但認為應該冒險。[14]
我喜歡他努力讓福音派和普世派合一的立場,畢竟在宣教的議題上,沒有必要互扯後腿,最好是能互相提醒、互相幫助。我漸漸覺得有不同立場是一件好事情,因每個人都有盲點,透過別人的立場來學習看到自己的盲點是很不錯的事情。
話說回來,我發現自己的立場還是比較偏向更加注重傳福音,這和自己在台灣教會的處境和經驗有關,我常常覺得教會太欠缺傳福音,教會必須有限的時間精力下去安排傳福音的優先度。不過平衡總是一件困難的事,希望我不斷學習。
另外我認為「宣教」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義,不過溝通的時候要講清楚,也沒有必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定義。或許在教會使用的時候,要更小心,以免引起誤會。
參考文獻
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康來昌、陳濟民校訂。台北:校園,1997
Bosch, David J.《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白陳毓華譯。台北:華神,1996
Buttrick, George A., ed.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vols. Nashville: Abingdon, 1962.


[1] J. A. Kirk,〈Missiology 宣教學〉,《當代神學辭典》,2:756
[2] G. E. Mendelhall, “missions,” IDB 3:404-405.
[3] 在此是指狹義的傳福音、帶領人悔改信耶穌,不包括社會福音。
[4]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白陳毓華譯(台北:華神,1996),560
[5]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55
[6]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55563566
[7]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47-550
[8]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59-560
[9]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34-536541
[10]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523-528
[11]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657-660
[12]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683-700
[13]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713
[14]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Transforming Mission),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寶貴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