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仁
壹、 牧者牧養探訪的時間規劃布里斯特在《教會中的牧養關顧》當中認為即使現代社會如此忙碌,也不應放棄對會友的牧養探訪,1 並提到牧養探訪可以是電話訪談或到家庭、醫院及工作場所探訪。2
布里斯特的看法讓我感觸良多,因牧者的時間畢竟有限,之前在母會擔任小組長時,只有約40個小組員需要關懷,就已覺無法照顧到每一位,更何況許多教會是超過100人或200人。牧者可以將牧養關顧的工作分給小組長、團契同工等,但就會友的感受,被同工關心或被牧者關心仍然有差別:每一位會友都希望自己能被牧者關心。
這其實是一個兩難局面:若牧者負擔所有牧養關顧,則對每個人的關懷品質、講道的品質、家庭的責任等都會受到影響。但若牧者只負擔同工的牧養關顧而由同工去牧養其他人,則許多人會覺不受重視。
這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考慮團隊事奉,增加牧者的人數;另一方面大教會的會友也應修正部分的期待,要理解牧者無法像小教會的模式來關心會友;最後我認為牧者仍可嘗試排出時間進行針對廣大會友的牧養關顧。
既然牧者時間有限,牧者可以限定能排出來的牧養關顧既定時間,這是在緊急重大事件之外的例行牧養關顧時間,例如每週一天來進行日常探訪。正如牧者會排時間出來每天靈修禱告,也可以安排一小段時間是進行電話探訪。排出來的時間可以很短,例如15分鐘,但透過這個方式,即使許多家庭是好幾個月才輪到一次,仍可能達到部份功能。另外牧者也可以特別安排每日或每週不同的牧養關顧主題,例如週二針對核心同工、週三針對一般會友、週四週五針對新朋友、社區朋友或初信者、週六針對較少來的會友等,或是單週關懷核心同工及一般會友,雙週關懷新朋友、社區朋友、初信者及較少來的會友。這些分類是為了加強關懷特別需要的對象。針對新朋友、邊緣會友或社區會友,也可以用每月或每季一次的方式,趁節慶或大型活動,進行較廣泛的邀請。
另外現在網路很發達,牧者也可嘗試用EMAIL甚至EMAIL群組來發牧函,有時聯絡不上也可用留言或簡訊表達關懷,這些都可讓牧養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並非希望牧者承擔所有人的牧養關顧而不和別人同工,而是希望牧者在有限時間內仍對更多會友進行部份的關懷。我不清楚是否之後有辦法做到,不過樂意先在實習教會嘗試。就家庭探訪的部份,神學生由於平時要上課,會比較困難,但電話探訪的部份可以先嘗試。
貳、 教會的牧養關顧體制
即使牧者有辦法獨立進行整間教會的牧養關顧,教會仍應有同工和牧者一同進行,因教會內彼此相愛扶持本來就是主的希望,且更多人一起做就能幫助更多人。布里斯特的書也有提到信徒參與牧養關顧的部份,3 不過沒有詳細討論教會如何建立牧養關顧體制。
一直在思考長老教會成長的問題,覺得長老教會並非不努力,而是若不進行團隊事奉,以致教會發展到200人後就容易有瓶頸。另外傳統長老教會的團契牧養模式,由於團契多以內聚為主,對新朋友或未參加團契的會友缺乏關懷,也是長老教會缺乏的地方。
因此不管教會要走團契或小組牧養模式,教會都應建立一套牧養關顧體制和牧者同工,以同工架構來看,最終目標是讓牧者牧養核心同工,核心同工和牧者一起牧養其他關懷同工,核心同工、關懷同工和牧者一起牧養所有人。以被牧養的對象來看,目標是讓遇到困難的會友、新朋友、社區朋友、較少來的會友及初信者得到特別的牧養,並且不忽略一般會友。
另外教會也可成立特別的關懷同工小組,針對喪事、重大疾病、嘗試自殺等進行關懷,以一群同工一起牧養關懷特別有需要的人。
參、 同工的牧養關顧訓練
若是教會有同工和牧者一同進行牧養關顧,就必須有牧養關顧的訓練。理想上每一位基督徒都要負擔部份牧養關顧的角色,實踐彼此相愛。因此從初信課程開始,應該有課程一直銜接到可以成為陪伴別人、牧養關顧別人的成熟信徒。其實長老教會在這部份特別缺乏,連初信的課程都不敷使用,更別提進深的訓練課程。
除了訓練課程之外,核心同工和關懷同工應該是牧者需要特別下功夫牧養的對象,以自己的榜樣來帶動這些同工。
參考文獻
布里斯特(C. W. Brister)。《教會中的牧養關顧》(Pastoral Care in the Church)。蔡志強、陳秀慧譯。台北:華神,2004。
註腳
1布里斯特(C. W. Brister),《教會中的牧養關顧》(Pastoral Care in the Church),蔡志強、陳秀慧譯(台北:華神,2004),193。
2布里斯特(C. W. Brister),《教會中的牧養關顧》(Pastoral Care in the Church),194。
3布里斯特(C. W. Brister),《教會中的牧養關顧》(Pastoral Care in the Church),136-138、
144-1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寶貴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