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教材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神的使者」讀後感

王道仁

壹、 摘要

本書作者維瑟爾為猶太人,他從聖經及米大示重塑幾位重要的人物,並把他們的故事視為現代的故事、自己的故事。[1] 他所談到的人物如下:

一、 亞當──創世的奧秘

亞當是一個完美人類的形象,[2] 但夏娃被蛇引誘以後,也引誘亞當犯罪吃禁果。 [3]亞當犯罪以後雖然被逐出伊甸園、被上帝打敗,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凡間經營新的未來。今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亞當,繼承亞當能夠重新開始的勇氣。[4]

二、 該隱與亞伯──首宗兄弟相殘事件

作者反覆討論該隱殺亞伯的動機,認為他殺亞伯可能是為了反抗上帝、反抗上帝創造的生命與世界。[5] 亞伯的錯在於忽視了該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6] 而該隱的錯則在於無論理由多麼正當,殺弟弟的行為依舊是犯罪。 [7]


三、 以撒──倖存者的故事

為何仁慈的天父會要求亞伯拉罕獻以撒?為何亞伯拉罕默默接受,而以撒也不反抗?[8] 這個亞基達的迷團,作者認為上帝不喜歡人盲從,[9]喜歡被自己的子民打敗;[10] 而亞伯拉罕照做則是想測試上帝最後到底會怎麼做,[11] 且不忍指出上帝的錯誤;[12] 以撒則在經歷過差點被父親殺害獻祭的倖存經驗後,將痛苦化為大愛,而非仇恨,[13] 幫助在苦難中倖存的猶太人以歡笑面對人生。[14]

四、 雅各與天使的搏鬥

雅各本是一個順從又膽小的人,任由利百加、拉班使喚,[15] 但在毘努伊勒他希望自己的生命有一種突破,希望能超越列祖,因此刻意與天使一戰。[16] 他雖然取得勝利,脫胎換骨成為以色列,但後來面對以掃又成了雅各。[17] 這樣的人物是真實與永恆並存,而要成以色列必須先是雅各。[18]

五、 約瑟──義人的養成

作者探討約瑟被稱為義人的原因,發現關鍵在於雖然雅各可能默許哥哥們殺害他,[19] 而哥哥們則賣他到埃及,他卻努力靠自己克服對哥哥及父親的仇恨,寬恕卻不忘記。[20]

六、 摩西──一位領袖的描繪

作者說明摩西臨終前執意要活著不肯死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教導以色列人生命的神聖,即使必須反抗上帝也要為每一分氣息抗爭。[21] 他最後同意要死也是因為不願自己活著而犧牲別人。[22]

七、 約伯──與時並進的人物

作者認為約伯受苦的原因是他成為撒旦與上帝的賭注,[23]而他的受苦並不會因為也有其他人受苦而抵銷。[24] 約伯最後對上帝的認輸則是表面上的煙幕彈,其實是繼續質問上帝的不正義。[25]

貳、 評價與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猶太人探討舊約的著作,印象非常深刻。我有幾點評價及心得:

一、 運用想像力及多種詮釋

作者以舊約聖經、米大示及猶太法典為基礎,充分運用想像力,將聖經人物的面貌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這種以想像力去補足經文沒有提到的部分,其實在主日學的聖經故事、戲劇、主日講道等都常可以看到。這種做法能帶領受眾身歷其境,深刻體會聖經故事的張力與角色的心靈世界,但也可能天馬行空,並產生多種詮釋的可能。作者運用想像力時,有許多詮釋和我熟悉的聖經詮釋差距較遠,例如為該隱的平反[26] 及指責亞伯的部分。[27] 另外還有些地方跟聖經經文有較明顯衝突,例如認為雅各可能故意讓約瑟去死,[28] 及約伯最後的認輸是假裝的。[29] 當然從後現代觀點來看經文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詮釋,且我贊成聖靈感動基督徒或猶太人詮釋聖經的時候,應有一定的自由度,不過自由之下還是要有個限度,否則任何人都可用聖經詮釋出完全相反的意見,且我們也可以任意詮釋本書。例如主張作者假裝為該隱平反,其實是藉此表達對該隱的抗議。如果沒有限度,那也不用談異端或真理了,而這一類詮釋廣到一個程度時,就可能變成只是借用文本發揮自己的看法。

作者重塑人物時,有個重點就是每個人物都活在現代:例如每個人都是亞當,[30] 有人則像以撒或亞伯拉罕,[31] 摩西活在每個人心中等。[32] 這種讓經文與現代、自身的經驗關聯的做法,在基督徒靈修的時候很常用到。

作者探討文本的時候,還使用一個手法,就是同時呈現多種詮釋,而這些詮釋之間甚至互相衝突。例如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一方面有天使及時阻止亞伯拉罕的詮釋版本,[33] 另一方面也有以撒還是死了的版本。[34] 多種詮釋可以呈現出文本的豐富,顯出聖經值得一讀再讀,也可以讓讀者自行選擇要接受哪一種詮釋。而作者在多種詮釋的互相對話中,還是有傾向某一兩種詮釋,仔細閱讀仍然讀得出來。我覺得同時呈現多種詮釋並說明自己傾向哪一種的做法並無不妥,有時甚至可以採多種立場或不採立場,但在面對超過限度的錯謬解經或異端時,還是要站穩立場來批判。不過限度要定在哪裡,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 上帝的形象

作者在書中描述的上帝,是會失敗、[35] 喜歡人面對祂而非盲目服從、[36] 會慚愧、[37] 可以被打敗且喜歡被打敗、[38] 有罪惡感、[39] 不正義的。[40] 這種形象和我熟悉的全知、全能、完全公義、完全慈愛、要求人服從的上帝形象有一些差距。作者從二次大戰大屠殺及納粹集中營倖存下來的背景,這種真實的人生經歷,確實對作者心目中上帝的形象留下痕跡。我覺得從亞伯拉罕替所多瑪向上帝求情,以及約伯勇敢質問上帝卻得上帝的肯定來看,確實上帝容許人挑戰祂,甚至肯定人真誠質問祂。但關於上帝是否公義、正義、無罪的部分,從聖經或耶穌的教導來看,我仍無法贊同作者的一些看法。申命記32:4「他是磐石,他的作為完全;他所行的無不公平,是誠實無偽的上帝,又公義,又正直。」(新標點和合本)或太5: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都啟示上帝的完全與公義。為何世上有苦難與邪惡,確實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但否定上帝的公平正義,也可能製造更多的問題。話說回來,作者對上帝這樣真誠的質疑,或許上帝反而更為肯定。然而質疑是一回事,結論為何又是另一回事。作者或許也只有質疑,沒有結論。

三、 亞基達與各各他

當初會選擇這本書來做讀書心得報告,其實就是希望探討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也希望看看作者的看法與詮釋。上帝為何要求亞伯拉罕獻以撒?上帝在現代是否可能提出這種要求?上帝提出這種要求的時候人應該聽從嗎?這樣我們還能相信上帝的慈愛嗎?

作者認為上帝測試亞伯拉罕,而不喜歡人盲目服從,喜歡人勇於開口面對祂。[41] 亞伯拉罕反而將計就計,默默順從上帝,反將上帝一軍,結果上帝自己趕快反悔。[42] 作者也比較基督教的各各他及這裡的摩利亞山,認為不同點在於摩利亞山獻祭的事件並無完成,沒有人有權拿別人的生命作祭品,而真理應來自生命而非死亡。作者最後批評各各他反成了殺人的藉口。[43]

作者提醒我們:上帝是可以對話的上帝。這點和我之前自己默想所得的結論不謀而合,而且非常重要。因為若是再一次發生了亞基達的試驗,發生了上帝要求人獻上兒子為祭,我相信上帝一定不會反對我們去質問上帝,或為人求情。上帝本來就是慈愛公義的,所以最後還是阻止亞伯拉罕獻以撒。但摩利亞山的事件,卻真實的反映各各他。從亞基達,讓我們體會了上帝在各各他的受苦:父自願、子也自願,要犧牲子。但各各他不像作者所說和摩利亞山不同:作者以為摩利亞事件沒有完成。但其實兩者事件都有完成:摩利亞山上是上帝預備的羊羔代替了以撒,各各他則是上帝預備的耶穌代替了全人類。且各各他的事件並非只有死亡,因為耶穌的復活反吞滅了死亡。因此各各他是生命的故事,是代贖的故事。走到了各各他,讓我們更認識摩利亞山的上帝,是慈愛公義的上帝。

參考文獻

維瑟爾(Wiesel, E.)。《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陳奭璁譯。台北市:究竟,2000。

註腳
1.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陳奭璁譯(台北市:究竟,2000),13。
2.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4-6。
3.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35-7。
4.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43-4。
5.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73-4。
6.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69-70。
7.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75-6。
8.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90。
9.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7-8。
10.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0。
11.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7-8。
12.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9-10。
13.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3。
14.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4。
15.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28-9。
16.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43-5。
17.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49。
18.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50。
19.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80。
20.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81-2。
21.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14-5。
22.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15。
23.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33。
24.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31-2。
25.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44-5。
26.維瑟爾認為該隱殺亞伯的動機可能是好的:為了反抗上帝、抗議死亡,但他仍認為殺人的罪行是錯誤的。見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73-7。
27.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69-70。
28.維瑟爾認為雅各任由約瑟去見嫉妒他的哥哥,可能是希望效法亞伯拉罕,要犧牲最寵愛的兒子。但我認為以約瑟被賣以後雅各如此之傷心來看,不太可能。見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80。
29.維瑟爾覺得約伯是假裝的,但如此完全相反的詮釋,還是難免遭批評和經文有衝突。見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44-5。
30.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43。
31.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2。
32.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17。
33.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8-10。
34.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1。
35.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2。
36.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7。
37.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8。
38.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0。
39.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11。
40.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245。
41.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7。
42.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108。
43.維瑟爾(E. Wiesel),《神的使者》(Messengers of God),9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寶貴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