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教材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教會跟社區-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0節

王道仁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最近有一間教會來拜訪我們教會,我在準備接待的時候,特別感受到我們教會其實辦了非常多社區的活動。就想說特別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思考教會與社區的關係。教會與社區的關係是如何呢?有兩個方向的觀點可以探討:一個方向是從社區看教會,另一個方向是從教會看社區。


社區成立教會
從社區來看教會的話,第一個我們會發現,教會是社區成立的。因為成立教會的人,本來就是屬於社區的人。這邊社區不見得一定是多大,廣義的社區也可以包括整個高雄市。從這個觀點來看,教會就是社區成立的,教會的人就是社區的人。也因為這樣,教會多少會受到社區的影響。例如:高雄比較多人講台語,教會的禮拜或聚會就會使用台語,這就是一種影響。教會的人是來自社區,所以教會與社區會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好好認識社區,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社區接納教會
社區成立教會以後,社區也接納教會。現在不是信耶穌就可能殉道的初代教會時期,現今的社區對教會已經算是很接納和支持。早期台灣的教會,曾經因為祭祖的議題,受到台灣社會很大的誤解,不被社區接納。甚至現今有些鄉下的社區還是有這些誤解。但現在大部分的社區漸漸可以理解,基督徒並不是拋棄祖先和家族,而是用不同的方式紀念祖先。我們教會的社區活動有接觸很多從社區來的人,我感覺大部分社區的人都對教會抱持正面態度,接納並且支持教會。


社區參與教會
社區不只是接納教會,更實際參與在教會裡面。我們教會有很多活動是特別為社區舉辦,當中也有不少社區的人來參與。我們教會各個社區活動,從社區來的常常佔一半以上。除了專門為社區舉辦的活動,我們的禮拜也很歡迎社區的人參加。例如上禮拜母親節,也有新興國小領品德獎學金的小朋友與家長來教會一起作禮拜,也有一些週末營社區的家長和學生參與。

以上這些是從社區來看教會。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教會出發來看社區。


教會感謝社區
從教會來看社區,第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是感謝社區對教會的接納、肯定與支持。有時候教會容易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都是我們對社區付出,而忽略了社區對我們的付出。例如:我們教會每個星期都會借用新興國小的停車場,讓聚會的弟兄姐妹方便停車。社區對教會其實還有很多有形、無形的支持,這些都是教會要學習感恩的。


教會歡迎社區
從教會看社區,第二個重點則是:教會歡迎社區。教會其實都很歡迎社區的人來參加,另外還有一些活動是特別為社區設計的。我們教會社區活動就包括:松年大學、德生樂集、週末營、家長成長班、94FUN、彩虹生命教育、醫療傳道探訪、忠孝公園等,這些都很歡迎社區參加。以下簡單介紹:
我們教會的松年大學經營得非常好,週間白天有許多課程,有很多很棒的講員來分享,也有很好的關懷。一些長輩本來心情低落,來松大以後就整個改變。社區如果有長輩,真的可以多推薦來松大。

我們教會週六下午則是有德生樂集,是給青少年及兒童的弦樂團。因為我們師資陣容很強,常看到不少不認識的兒童與青少年來報名。

週六下午還有快樂兒童週末營,這是設計給社區孩子的品格才藝營,我也曾參與在當中的事奉。有許多孩子來參加才藝課程,也有孩子慢慢進到主日學。除了關心孩子,慢慢我們也看到家長的需要,因此有成立「家長成長班」,在小朋友參加週末營的同時,家長可以參加成長班。

週末營的小孩長大進入國、高中之後就沒辦法繼續在週末營了。但我們教會去年特別成立「94FUN青少年專才工作坊」,讓青少年可以參加,學習才藝和品格。94FUN是「就是很好玩」或「就釋放」的意思,希望青少年可以很開心在教會學習,壓力能得到釋放。

除了讓社區的人來教會參與活動之外,我們也有一些走出教會去關心社區的工作,例如彩虹生命教育就是如此,我們進入到新興國小協助學校實施生命教育。上週頒發的德生品德獎學金也是彩虹事工的一環。

教會另外還有醫療傳道探訪隊,我們每週四去探訪社區生病的人,唱詩歌給他聽,也為他祝福禱告。而週五下午,我們也會去支援忠孝公園的活動,關心社區的長輩與外籍移工。


教會關懷社區
以上就是我們教會的社區工作,透過這些活動讓社區進入教會,或讓教會走入社區。當教會與社區產生了連結,我們就可以關懷社區,實踐耶穌的教訓,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

教會不只是建築物,而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所組成的,所以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對四周圍的人的關懷,其實也是教會對社區的關懷。因此我們所接觸的公司同事、學校同學、菜市場阿嬤、鄰居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社區。當我們對他們付出關懷的時候,也是一種教會對社區的關懷。

當教會學習關懷社區的時候,我想到一段聖經: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來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人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於是王要向他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流浪在外,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獄裏,來看你呢?』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2531-40

我以前看到這段聖經,感覺壓力很大,也有很大的疑問。因為後面的經文說:山羊要往永刑裏去;那些綿羊要往永生裏去。我很怕耶穌來的時候,自己被分到山羊那一邊,我也常擔心自己所做會不會有遺漏,所以我以前不是很喜歡看這段經文。

後來我慢慢才了解,這段經文並不是在講得救的條件。如果是的話,萬一有些人我們有給他吃,有些人我們沒有給他吃,有些人我們有探訪到,有些人我們沒有探訪到,兩邊都符合,我們會被分類到哪一邊呢?是綿羊還是山羊?

所以這段聖經不是在講要如何才能得救,而是在描述得救的基督徒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教會應該會如何對待別人。因此我們可以放下對這段經文的擔心,好好來研讀這段聖經,思考教會該如何關懷社區。


最小的弟兄姊妹就是耶穌
這段經文對我們和社區的互動第一個提醒就是:最小的弟兄姊妹就是耶穌。這其實對我們剛剛說:教會歡迎社區,是很大的提醒。我們真的歡迎社區嗎?還是我們只歡迎重要、體面、正常的人?比較不重要、可能會造成教會麻煩的,我們是否歡迎?台灣的社會對有錢人比較尊重,這是否有影響教會?教會是否比較歡迎有錢人?對最小的,口渴飢餓的,貧窮的,生病或是被關的,就不理不睬?其實過去的教會也常陷入這個問題,雅各書描述得很生動:有錢人走進來,我們就請他坐大位;貧窮的人走進來,我們就叫他隨便坐。雅各書提醒我們:按著外貌待人,是上帝不喜悅的。

所以當我們把人分等級,不想歡迎一些人進來教會的時候,我們要小心,會不會我們所拒絕的人就是耶穌。透過這段聖經,耶穌給我們新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社區的人。

最小的弟兄姊妹就是耶穌,其實也是一個鼓勵。有時我們在盡心關心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有時候關心到自己也很累。別人沒有注意到,牧師長執也不知道,但這段聖經提醒我們,耶穌其實都有看到。耶穌知道我們所付出的,也非常注重和感謝我們為祂所做一切。


我們負擔得起嗎?
「最小的弟兄姊妹就是耶穌」是很棒的眼光,但這樣是不是表示不能遺漏任何人?我們難免會有疑問:我有可能負擔得起所有人的需要嗎?說到要供應飢餓的人,我一個人有可能餵飽全世界嗎?去探訪病人的時候,有可能每個病床都去探訪嗎?

但這段聖經所說的,並不是由個人來負擔,也不是由一間教會來負擔,而是全世界的教會一起來關懷。全世界的教會力量也有限,但其實我們是跟耶穌一起來負擔。不是我們來餵飽全世界,拯救世界是耶穌的工作,我們只是參與在上帝要我們參與的那一小部分,有多少力就做多少。其實今天的經文之前,正好就是耶穌提到的另一個比喻:有領五千的,有領兩千的,有領一千的。上帝知道我們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能力去做。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我們就用禱告交託給上帝。


關懷就是有求必應嗎?
另一個我們必須思考的議題就是:這段經文是叫我們對別人有求必應嗎?他跟我們要錢,我們就給他嗎?其實不是。耶穌要我們愛最小的弟兄姊妹,但是要看他的需要,而非盲目照他的要求去給。我們對待自己的小孩也不會有求必應,因為雖然我們很愛我們的孩子,我們還是需要看他要的是否對他有益,一味地有求必應可能反而害了他。

在教會我曾碰過許多進來尋求金錢幫助的人,我記得有一位來的時候說要到外縣市去工作,需要交通的費用。我說要幫他買票,他就拒絕我離開了。後來聽說附近許多間教會都有遇到他。然後幾個月以後,他又出現了,這次是希望我給他一些金錢來買東西吃。我就問他:你不是到外縣市去工作了嗎?他回答:我又回到高雄市了。他說他很需要錢來吃飯,但我聞到他身上有酒味,我就問他:你昨天是不是有喝酒。他就說:沒有啦!這是衣服的味道。後來我就帶他去買便當吃,買完他還是希望我給他金錢,但我只能拒絕他,因為我知道給他錢對他是沒有幫助的,他會拿去買酒喝。

我在路上也常碰到人跟我要錢去搭車,但當我跟他說:我去幫你買票,幾乎所有人都說:不用了。我也常碰到自稱肚子很餓,需要幫助的人。我都會對他說:我帶你去買便當。大概十個有九個會說:不用了。但偶爾也會遇到真的有需要的人,那次也讓我印象很深刻,當我帶他去7-11買便當以後,他非常地感謝,然後我為他祝福禱告後就離開了。

所以我們關懷別人的時候,並不是有求必應,而是需要有智慧去分辨,才能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有時奉獻金錢給機構,透過專業的機構或社工去關懷,也是一個好方法。因為機構的社工都很有經驗,可以有專業的判斷和幫助。


尊重社區如同耶穌:教會聆聽社區
當我們在關懷社區的時候,「最小的弟兄姊妹就是耶穌」這個眼光,進一步提醒我們:要尊重社區的人,如同尊重耶穌一樣。如果耶穌要跟我們說話,我們會注意聽嗎?當然會。也因此我們要學習去聆聽社區的聲音,了解社區的人的心聲。

當教會要為社區舉辦活動,我們常會先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然後去做。其實這沒有什麼錯誤,我們不可能做超過我們能力的事情。但也不能只看我們可以做什麼而已,我們需要去聆聽社區的聲音,了解社區的需要。例如當我們去探訪病人,並不是馬上叫對方信耶穌,這樣做通常效果不會太好。

我們是去那邊聽對方分享,關心了解他的需要,然後為他禱告。如果教會真的想關懷社區,就應該多傾聽社區的聲音。

當我們認真去聽社區的聲音,我們會發現:社區的需要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愛的需要。在這個時代,很多地方都缺乏愛。我們教會的社區事工有接觸到很多需要愛的人,當我們把基督的愛分享給他們的時候,真的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另外一種是公義的需要。人受欺負的時候,就會渴望公義。剛剛我們讀的啟應文(阿摩司書第五章)就是在說這個:先知為什麼會那麼生氣?罵得如此厲害?因為先知要為受欺壓的人說話。所以教會也要學習為社區伸張正義,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尊重社區如同耶穌:教會陪伴社區
除了傾聽社區的聲音和需要,教會在關懷社區時還要學習陪伴。當我們尊重社區好像尊重耶穌一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事:並不是因為教會比較好、比較強,所以我們去教導社區的人、去解決他們的問題。也不是因為我們位階比較高,社區位階比較低,所以我們上而下去幫助他們。其實我們一樣是軟弱的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問題,和社區的人一樣。甚至有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對社區的需要無能為力,我們根本幫不上忙。但即使如此,我們一定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陪伴社區的人來到耶穌面前,讓社區的人自己來經歷祂,因為耶穌有辦法。耶穌能滿足社區真正的需要,也能帶給社區希望。所以我們在關懷社區的時候,一定要學習為社區的人禱告、對他們傳福音。


教會傳福音給社區
其實這段聖經中有提到餓了、渴了、流浪在外、赤身露體、病了、在監獄裏,我們很自然會把這些都當成身體方面的餓了、渴了等等,但這次我在研讀的時候發現:這些也可以指靈性方面的需求。社區的人不只有身體上的飢渴,更可能有靈性上的飢渴;他們的靈魂流浪在外沒有寄託,好像生病一樣,甚至可能受到束縛綑綁。耶穌會問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這些需要,然後用福音回應他們呢?

之前我在安寧病房的時候,常感覺沒辦法安慰病人或家屬,病人就已經要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希望呢?只有他們認識接受耶穌,才可能重新因著耶穌的復活得到盼望。

這些就是教會和社區的關係:教會感謝社區、教會歡迎社區特別歡迎最小的弟兄姊妹、教會關懷社區按著我們的力量和智慧、教會傾聽社區、教會陪伴社區、教會傳福音給社區。


耶穌也看見我們的需要
這些事情容易嗎?不一定。有力氣的時候當然都有辦法,但有時我們自己也很軟弱,覺得疲倦無力。當我們去關心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有可能會越關心才發現洞越大,讓我們感到非常麻煩和辛苦。

但這段聖經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恩典: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耶穌的弟兄姊妹中一個最小的,並不是只有社區的人,而是包括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我們都是耶穌的弟兄姊妹,耶穌沒有忽略任何一個。有時候我們不受注意,別人沒看到我們的需要。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也覺得自己不重要、是微不足道的。但耶穌看我們是祂的兄弟姊妹,我們的需要耶穌都知道,也都看重。甚至耶穌把祂自己的榮耀給我們,別人來陪伴我們的時候,做在我們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耶穌看重我們到一個程度,就是我們的一根頭髮掉了,耶穌也都知道和關心。

所以當我們關懷別人的時候,我們不用擔心。耶穌知道我們狀況和能力,也知道我們所遇到的困難,祂不會要我們去做超過我們能力範圍的事情。並且在祂的恩典當中,雖然我們有軟弱、有困難,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但是上帝還是可以使用我們,藉著軟弱的我們來賞賜恩典給社區,也賞賜恩典給我們自己。

前陣子我們去探訪一位媽媽,她孩子一出生就一直待在加護病房,沒辦法出院。在探訪的過程中,這位媽媽和我們互動都很客氣,但想不到當我們開始唱詩歌,她竟然開始流淚。其實我自己的狀況並不是很好,但上帝的恩典就是這樣,雖然我很軟弱,但上帝還是能使用我。同時上帝也藉著這位媽媽的感動,帶給我一些鼓勵。

我覺得耶穌的恩典就是這樣。祂愛社區的人,看重他們的需要;祂也愛教會,看重我們的需要。當我們參與在祂關懷社區的計劃時,祂的恩典要超越我們的軟弱。祂要賞賜恩典給社區,也要賞賜恩典給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寶貴的留言!